?
炎炎夏日到了。如今,隨著空調、電風扇的普及,人們消暑納涼一般不再使用傳統的扇子。然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扇文化卻深深烙印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
扇子最早起源于中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扇子最初被稱為“箑”,用羽毛或竹子編成,當時只是一種裝飾品。商朝時便正式有了扇子的稱謂,叫“翟扇”,到了漢代,作為夏日搖風驅熱的工具,扇子已經普遍使用了。
古代的扇子種類繁多,主要有竹扇、絹扇、羽扇、折扇、葵扇和麥稈扇六種,使用較早、范圍最廣的扇子為葵扇。葵扇俗稱蒲扇,由蒲葵的葉、柄制成,質輕、價廉、好用,民間應用者甚眾,到處可見。北宋畫家張擇端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街道上執蒲葵扇者不止一人,濟公活佛手中拿的扇子就是把破蒲扇。在雍正《耕織圖》中,皇帝本人自扮的老農也不例外。
折扇即折疊扇,是扇子家族中的“舶來品”。折扇一般認為是北宋初從日本、高麗傳入我國的。《皇朝類苑》稱,北宋末年開封大相國寺里,就有人出售日本制折扇。折扇的出現,促進了我國扇文化的發展。
扇子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喜歡在扇子上“題字作畫”,使人們在搖扇納涼的同時,賞心悅目,得到美的享受。扇面書畫題材廣泛,山水花草皆可入畫,正、草、隸、篆都能成書。著名的扇畫大師,有唐伯虎、齊白石、吳昌碩、劉海粟等。由于他們皆名士,故題有其字畫的扇子,十分名貴,價值倍增。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由山東老家遷往浙江紹興途中,路遇一賣扇為生的老嫗,她正為自己的竹扇賣不出去而啼哭不止,王羲之非常同情,取來筆硯,將老人的每把扇子上各題寫五個字,竹扇頓時升值,并被往來者爭購一空。“題扇贈老姥”一時傳為佳話。
□任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