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電視臺在春節前播出近兩個月的電視劇《大刀記》已離我們漸行漸遠了。老實講,一開始我并沒有看好電視劇版的《大刀記》。因為我始終認為,無論怎樣的藝術表現形式也無法逾越原著作品,更何況還有著強烈懷舊情結的我呢。
??? 隨著電視劇播出,一步步把我的思緒帶回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歲月里。文革時期,極度匱乏的文化生活被一些政治活動所代替。對于農村來說,印象中的貧農夜校,公社里政治色彩很濃的文藝宣傳隊,收音機中不厭其煩的革命樣板戲等算是那個時期文化生活的全部內容了。于是,每天下午六點半,山東人民廣播電臺的評書連播成了我每天的一個期盼。那個時候還沒有廣告,評書的播出時間是足足播滿三十分鐘的。記得山東省話劇院薛中銳老師播講的《大刀記》是繼《霞島》《漁島怒潮》后,我聽到的第三部小說了。
??? 原著《大刀記》,這部長達115萬字的長篇小說,描寫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經歷的種種劫難和動蕩。小說以主人公梁永生為敘事線索,以抗日戰爭為故事主體,展現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反抗壓迫,抗擊侵略的民族精神和人格氣節。作者以“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有斗爭”這一封建制度下的社會特征為文學創作的思想指導,文筆樸實,敘述從容。向人們展示了魯西北農村在抗戰時期的風土人情、人倫世故和不可磨滅的精神底蘊。
??? 喜歡聽《大刀記》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文化生活的單一是不必多講的了。其次是作者在故事情節中對主人公高大形象的刻畫,讓我從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那是一個從呱呱墜地就聽著董薦瑞、黃繼光、雷鋒、王杰、邱
??? 少云等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長大
??? 的年代;那是個靠英雄文化作為主
??? 流文化來哺育我們的年代;那是一
??? 個在愛憎分明、敵我分明的宣傳教
??? 育氛圍中漸漸成長的年代。因此,
??? 作者對主人公梁永生“高、大、全”
??? 式的形象刻畫和對反面人物白眼
??? 狼的心黑毒辣及日本偽軍的殘忍
??? 無能的特點描述,再加上薛仲銳老
??? 師那充滿磁性的播講,讓我們這些
??? 在內心充滿好奇的孩子們每天都
??? 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節里面。隨著
??? 情節的跌宕起伏,和小伙伴們一
??? 起,或群情激揚,或怒氣沖天,亦或
??? 驚恐擔憂,或神奇向往。那個時期,
??? 收聽評書《大刀記》,已成為了我生
??? 活中的必須。煤油燈下,伏案在收
??? 音機旁,生怕漏掉每一個故事細
??? 節,每一句話。特別是小說中描述
??? 梁永生被敵人逮住,關在一座民房
??? 后,他用手指甲硬是把土墻挖了個洞后只身脫逃。這一情節使我在后來一段日子里很認真地考查了土坯房子,并試著用指甲刮擦墻壁,看看是否也能掏出一個洞來······
??? 第三個原因是故事就發生在離我們家鄉不遠的寧津縣,一個地域文化、鄉土風情和我們完全相似的地方。因此,把故事中的內容經常拿來做為生活中的一種參考,一種對比。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一提寧津縣就想到柴胡店,想到龍潭街、寧安鎮。這種從小銘刻在內心深處的文化烙印伴隨著我的成長。到部隊后,和一起走進軍營的寧津戰友調侃時,就拿家鄉有個“白眼狼”和他們說事。
??? 隨著改革開放后一些優秀作品的解禁,一部分文學名著在閱讀后從思想上被消解。同時,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歷史的解讀、對生活的理解也越來越明晰、越來越深刻。相比之下,再來返讀小說《大刀記》,它所帶有的時代痕跡也就顯現的更清晰。
??? 當時這部作品是在文革中寫成的,作品中人物大都被劃分到了好與壞、敵與我、革命與反動等等二元對立的營壘(我們從改編后的電視劇里賈輔仁與賈永貴的對立中不難體會到),那種文革式的直露表達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含蓄性和豐厚性。但在那個文化禁錮的年代,在強大的政治語境中所描繪出的那種美好單純的人性特色,還是給那個在迷狂年代里的人們,帶來一種難得的清醒和藝術享受。或許在一個社會的秩序和法度失范時,以大刀為代表的暴力式符號成為了人們訴求自己愿望的惟一實現方式。因而人們當時對《大刀記》的狂熱也就不難理解。
??? 雖然小說的播出距今四十年了,但它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力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歷史也沒有成為過去,它還在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價值觀念。《大刀記》呈現出來的苦難、絕望與抗爭,與我們今日生活構成了一種強烈的比照。但銘刻于心的對那種貫穿始終的理想、激情和浪漫的精神、情懷,那種中國農民做人處世的倫理價值,正直善良的品性,依然讓我深懷感動和向往。
??? 看完電視劇版的《大刀記》后,心里還是充滿了欣慰。雖然從藝術水準、思想表達等方面無法超越原著,帶給觀眾的也只是掐頭去尾、支離破碎的一頓速餐食品,但它基本上反映出了小說的原貌及精神本質。比起當今充斥熒屏的那些不尊重歷史、“手撕鬼子”等過度“狗血”的雷人抗日神劇,再來對比當下社會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對于理想、正義、批判精神正在跌落或消失,一種實用的價值取向正在走向普遍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劑精神上的良藥。□韓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