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德(中)向參觀者介紹家庭檔案(資料圖)
3月8日,在臨邑縣邢侗街道文明家庭進社區宣講活動現場,全國文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獲得者劉興德講述了劉氏家族傳承了四代人的96字家訓。
今年81歲的劉興德是臨邑縣衛健局退休干部,也是一名有著51年黨齡的老黨員,整理了百萬字的家庭檔案、主動擔當文明宣講員、為老家捐資修路、帶動全家12口人熱心公益……
建好家庭檔案,共236盒超百萬字
“從1956年開始,我就把日記、書信、發票等分28類留存,退休時積攢了50多盒。”劉興德2002年退休后,鉚足勁兒建一個家庭檔案館。他專門去臨邑縣檔案館參觀學習,搜集家庭成員保存的各種有價值的文字、照片、老物件等,撰寫回憶文章。“這項工作雖然枯燥,但很有意義,父親樂此不疲。”劉興德的3個兒子給予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2009年,劉興德編寫完成案卷目錄、立檔歸檔等,和家人一起建起了90多盒家庭檔案,還出版了回憶錄《興德傳記》。當年6月,這份檔案在迎全運暨山東省檔案館新館開館活動中展覽。之后不斷完善,如今已有236盒超百萬字,是一部家庭微觀史料。“翻看一盒盒檔案,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國家和家庭發生的巨大變化。”劉興德深有感觸。
劉興德的財務檔案里收集著他從參加工作至今的工資條:1956年,當中醫學徒,每月工資18元;1978年為45元;1997年領到了600多元;2007年每月退休金1535元;2012年漲到2730元;2022年達到6300元。“單看工資增長記錄,咱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家生活的改善不言而喻。”劉興德的三兒子劉文說。
劉興德的家庭檔案被全國20多家媒體先后關注報道50多次。市檔案館、市委黨史研究館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多次上門參觀,周邊慕名而來的干部群眾很多。
家訓4次完善修改,不斷豐富內涵
“96字家訓,我們修改了4次。”劉興德回憶,最初的家訓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團結向上、孝敬父母”。第一次修改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他在臨邑縣德平農村衛生所當醫生,家里80多歲的奶奶雙目失明,母親身患疾病,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壓力很大。劉興德父親在家書中修改家訓,加入了“愛黨愛國、表率擔當”的內容,教育他困難是暫時的,一定要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
第二次修改是1980年至1985年期間,3個兒子逐漸長大,劉興德在教育他們“百善孝為先”的同時,反復鼓勵兄弟3人要勤奮努力、自立自強,并將其加入家訓。
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劉興德2002年第三次修改家風家訓,把“尊老愛幼、民主協商;相親相愛,互諒互讓”寫進去。20多年來,妯娌、兄弟們之間沒吵過一次架,沒紅過一次臉。
隨著孩子們走上管理崗位,劉興德又在家訓中增加了“與時俱進、向善向上;清正廉潔、家風正揚”的內容,告誡他們要潔身自好、守住底線,不求名利,只求國家強大。
劉興德介紹,家庭成員以家訓為行為準則,每月一次家庭生活會,每年底一次總結會,把一年的家庭大事總結印發。孫子輩到外地上大學,劉興德經常以電話、視頻的方式溝通交流,把勸學的名言警句發到他們手機上,教育孩子們學好本領,報效國家,一心向黨。
高揚全國文明家庭旗幟,影響感染更多人
子孫后代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熏陶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劉興德的大兒子是臨邑縣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救死扶傷。二兒子為臨邑縣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曾兩次被省檢察院記二等功。小兒子在臨邑縣融媒體中心任職,疫情期間沖鋒在前,被評選為德州市疫情防控工作“身邊好人”。孫子孫女們大學畢業工作后,很快成為單位骨干力量。現在全家12口人,其中6人是共產黨員。
劉興德不僅小家和美,家人們還都熱心公益。早在2016年,聽說老家德平鎮楊官廟村修路,家庭會商議決定:捐款8000元,同時幫著協調交通、財政、電業等部門給予政策范圍內的扶持。道路竣工后,村委會贈予劉興德家庭“修路特別貢獻獎”錦旗。
“光榮在黨五十載,耄耋之年不賦閑。不忘初心跟黨走,櫛風沐雨使命擔……”3月6日,劉興德即興作詩一首《鏗鏘有聲上講壇》,抒發了他矢志不移,繼續發揮余熱,貢獻社會的心情。
雖已耄耋之年,劉興德仍擔任德州市“好家庭”宣講員、臨邑縣“五老”宣講團宣講員,進社區、入機關、到地頭、跑學校,到處宣講紅色故事、家風家教故事,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