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昭
近日,筆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鄉村、社區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都出臺了很多臨時公約,比如早晨先讓上班上學的人做核酸檢測、紅白事一律簡辦、不濫食野生動物等。這些公約不僅提高了居民的疫情防控意識,也對移風易俗、文明社區創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文明創建、經濟社會發展中都同樣適用。因此,各地不妨把一些臨時條款充實到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中,把這些好習慣固化下來,成為人們的一種文明修養。
社區治理是社會基層治理的最末端,只有一個個社區治理好了,才能促進整個社會文明和諧。而社區治理,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居民的文明自覺。從我市近年來的實踐探索看,構建社區“文明公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形式。這種文明公約,既規范了居民的行為,提升了社區文明,也讓居民的生活更和諧美好。
事實證明,在耳聞目睹、親身感受中樹立起來的認知勝過一百次、一千次的說教。現在,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防控要求,主動采取防控措施。這種廣泛的認知就是臨時公約實行的民意基礎,正是契合百姓需求,群眾也更會自覺自愿地遵守。比如,不少人曾飽受人情往來之苦,紅白事簡辦“減負”到群眾的心坎上,效果就會事半功倍。這些公約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各地應結合相關條款及時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社區公約,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文明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公共領域、公共設施、公共資源都是全體社會成員所共有的,倘若沒有最起碼的秩序與規矩,那么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最終是無法保障的。我們應從管理方式、制度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與升級,要抓住“社會公德”這個最大的文明“公約數”,營造文明氛圍,鼓勵基層出現更多文明公約,依靠“制度文明”提升“精神文明”,我們的城市才會越來越文明,人民群眾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