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功 解坤
邢慈靜(1573 一?),號蒲團主人,蘭雪齋主,晚號鳴玉,山東臨邑人。她自幼聰慧,悟性超群,博學多才,工書法,善繪畫,尤精以白描畫法創作觀士音畫,有大量的佛畫傳世,深受世人的喜愛。邢慈靜少年受九嫂楊氏(禹城楊盤石之妹)影響,青年時代受長兄邢侗影響,著作甚豐,傳世作品有《非非草》《蘭雪齋集》《自書雜詩》等。邢慈靜書法受長兄邢侗及書圣王曦之的影響,達到“書法風骨勁健,端莊樸茂,運筆精熟老辣”的境界。邢慈靜尤善畫白描觀音,其佛畫更勝一籌,超過了書法和詩歌,陳維松在《夫人集》里稱贊邢慈靜道:“用筆如玉臺膩發,春日游絲,筆法超凡,黑痕愈細,神色如生”。提到她創作的《發繡大士像》,曾有評論說它“于色絲之外,另辟蹊徑,時人詫為針神”。
邢慈靜最著名的傳世作品為《觀音三十二應身像》泥金畫。被譽為無價之寶,受到清乾隆皇帝及之后數位帝王的喜愛,將其收入《秘殿珠林》中秘藏。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今該畫冊僅剩二十四幅,缺失八幅的原因不詳。泥金觀音畫冊為磁青宣紙箋本,二十四幅,每幅縱九寸,橫九寸二分。邢慈靜當初在創作該畫時,一改通常慣用的筆蘸墨或勾描的畫法,選用純金研磨制成的金粉為繪畫顏料,以勻整的金線勾畫出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觀音畫像,紙則是經過加工的深色磁青宣紙,以烘托金線的奕奕發光之美,讓人感覺肅穆莊嚴。每幅畫左上角都有一首四言八句詩,類似佛家的偈語,字跡形態大多呈扁方形酷似鐘繇書法,每首詩都對應各幅佛畫的意境,相得益彰。
邢慈靜的泥金佛畫創作于五旬之后,24幅佛畫的每幅畫里除了都有“邢氏”“慈靜”“馬氏之寶”三方印章之外,第一幅畫面上有“宣統覽之寶”“秘殿珠林”“秘殿新編”“珠林重定”四方印鑒,在第二十四幅末尾則有“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清宮鑒藏寶”四方印鑒。畫冊上的印鑒合計87枚,實屬罕見。“宜子孫”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一方璽印,含有吉祥子孫后代的意思,乾隆皇帝一般輕易不肯使用,只有確實有益于自己子孫才肯使用,足見乾隆皇帝對此畫的喜愛和重視程度。
邢慈靜的24首詩,限于篇幅,不再一 一列舉,僅附三首,供讀者參考:
彼佛儼然,不起于位。合掌向佛,開掌即背。開合總然,向背不涉。石獅吼風,泥龍舞月。
海月流光,天云弄影。縹緗玉軸,展普門品。轉轉不已,喃喃自喜。云何自持,反求諸己。
菩薩化身,并化是石。情與無情,同是幻質。既隨化生,亦隨化寂。是故佛言,一法不立。
近日,筆者根據美國耶魯大學李雨航教授提供的邢慈靜二十四幅泥金觀音冊頁掃描資料,采用傳統工藝,沿用瓷青紙金粉調墨進行了印制,并請劉曦林先生題款,王玉池先生作序。畫冊呈現出與原作相同的藝術效果,一經面世,立即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認為它是當今研究邢慈靜佛畫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