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明
龐際云(1823—1884),名震龍,字省三,寧津縣劉營伍鄉龐寨子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考中舉人,清咸豐二年(1852)考中進士,并被選為庶吉士——俗稱翰林,故后人稱他龐翰林。他開始任刑部主事,后歷任江寧鹽巡道、兩淮鹽運使、淮揚海道、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云南布政使等職,于光緒十年(1884)逝世于云南布政使任所。
科場失意,屢敗屢戰
龐際云少年聰穎、機敏超群,剛及弱冠便考取了功名。他為官40余載,一生恪盡職守、廉潔自律、勤政愛民、體恤百姓,破解了諸多懸疑怪奇之案。晚清中興四杰之首的曾國藩也非常賞識他的能力和才華。龐際云內斂堅韌、干練果斷,深得曾國藩信任和喜愛。
龐際云的父親名叫龐朋,字君錫,是名私塾教師,育有際韶、際咸、際云3個兒子。幼年的龐際云就展現出過人的天賦:9歲能背誦四書五經,13歲入邑庠讀書時,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吟詩作賦無所不能,一時間名聲大噪。
道光二十三年(1843),20歲的龐際云在鄉試時考中舉人。剛及弱冠便榮登桂榜,這讓青春年少的龐際云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準備大展宏圖,為國效力。沒想到以后數次科考屢屢受挫,一再名落孫山。在第二次赴京會試時龐際云認識了時年36歲擔任文淵閣直閣事的曾國藩。兩人由此開始了亦師亦友的26年的交往,龐際云將這段經歷稱之為“負笈相從”。龐際云科場失意,曾國藩勉勵他繼續努力,鍥而不舍必有成就。
入翰林院,拜曾國藩為師
咸豐二年(1852),龐際云在會試恩科中終于時來運轉,在殿試中高居二甲第三十一名。龐際云進入翰林院后,便拜曾國藩為師。曾國藩也慷慨地向他傳授為官處世之道,而龐際云的勤勉努力、干練精明也給曾國藩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年六月,朝廷令曾國藩擔任江西鄉試正考官。當他行至安徽太湖縣小池驛時,突然接到老家母親病故的消息。按照清代法律制度,官員父母病故,必須離職丁憂守孝三年。所以曾國藩在痛徹心扉之際,必須著手安排善后事宜,他寫信給在京師的兒子曾紀澤,囑咐他尋找自己的故交前來幫忙。他告訴曾紀澤:“開弓散訃,不可太濫,除同年同鄉門生外,惟門薄上有來往者散之……”最終的賓客名單,曾國藩叮囑兒子務必“請省三先生定奪”,可見曾國藩對龐際云的信任。
龐際云曾一度擔任曾國藩的幕僚,并兼任曾紀澤的家庭教師。曾國藩在日記中還特意夸獎:“龐省三教書甚為得法”。除了正常的事務處理外,閑暇之余兩人常一起散步、飲茶交流心得。《曾國藩日記》中記載,曾國藩曾“早飯后因身體患病,謝不見客”,但聽到龐際云拜訪,他卻精神倍增,與之久談不覺疲倦。
積極籌餉,支援抗法前線
同治八年(1869),龐際云任淮揚海道時,時值運河伏汛,大水漲到7尺可以開閘泄水。他體恤民情,違反常規,加固堤防,硬是堅持十幾天,等下游產米區的早稻上場、中稻大部收獲才開閘泄水,保住了農民的收成。
光緒六年(1880),龐際云調任湖北按察使,任職期間在全國率先成立清理積案局,一年內結案9000余起,平反了許多冤假錯案,深得百姓擁戴。因其政績突出,次年升任湖南布政使。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爆發。時任湖南巡撫潘鼎新率軍赴前線作戰,湖南巡撫由龐際云署理。整個中法戰爭期間,龐際云積極為前線籌集軍餉,補充兵員,被朝廷嘉賞頭品頂戴。表揚他:“急公誠悃,深堪嘉尚”“不分畛域,接濟邊軍”。但中法戰爭結束后,當地和京都卻有諸多官員上奏疏誣告彈劾他,朝廷非常重視,令署理湖廣總督卡寶查明據實具奏,但三次詳細調查,均確認屬誣告,認定龐際云為官清廉,勤政為民。龐際云調任廣東布政使,后又調任云南布政使。
光緒十三年(1887),龐際云因積勞成疾病故于云南布政使任上。
據龐寨子村的一位老人回憶,他小時候龐家莊園的南苑、東苑、西苑都保存完好,都是青磚青瓦,飛檐雕棟,富麗堂皇,龐際云兄弟仨分別住南苑、東苑和西苑,現在后街只存留有東苑一段房基,磚里面的土坯也有上百年,泥土全是用糯米洇濕后特制,特別堅硬。據說那時建翰林府的物料已備好,只因龐際云去世早,翰林府才沒建成。龐際云一生清正廉潔,到哪里都深受老百姓歡迎,據說,京劇、河北梆子《鐵公雞》的運糧官原型就是龐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