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美平 孫希寶
1月15日,室外天寒地凍,雷集鎮朱莊樂農蔬菜基地的大棚內卻春意盎然。“我們的菜可貴著呢,一斤西紅柿能賣到6元,是市場價上普通西紅柿的6倍。”談及種植的蔬菜,樂農蔬菜基地的負責人周教明頗為自豪。
前不久,國家質檢總局公布最新供港蔬菜備案種植場名單,樂農蔬菜基地榜上有名。這也是繼我縣雷集優農供港蔬菜基地之后的第二家國家級供港蔬菜基地。這兩家國家級供港蔬菜基地都位于該縣雷集鎮,兩基地的直線距離不過1000米。
供港蔬菜基地在食品安全保障、監管力度方面要求十分嚴格。基地的土壤、水源、空氣等全部符合要求才準予備案。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內地和香港的有機生產規程生產,并實行全過程監管,嚴格抽檢,檢驗標準中僅農殘限量就3300多項,并經常修訂,一旦有一項抽檢不合格,基地便進入“黑名單”。
面對如此嚴苛的標準,我縣又何以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誕生兩家國家級供港蔬菜基地?
早在去年初的縣第十四次黨代會,我縣探索實行“差異化”考核方式,考核鄉鎮(街道)不搞“一刀切”,鼓勵鎮域立足優勢、突出特色謀發展,最大限度撬動鄉鎮 (街道)經濟社會發展源動力。“抓特色、增實力、強動能,讓我們在搞活鄉鎮發展上可以有的放矢。 ”雷集鎮黨委書記隋榮霞坦言。
正因為這一理念,我縣立足產業特色優勢,牢牢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圍繞綠色生產、有機生產,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新六產發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提質增效,使蔬菜生產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打造有機蔬菜、供港蔬菜品牌,積極打造京津冀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和北京市民的“菜籃子”。
除了受政策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被高收益所吸引。
站在一棚西紅柿的地壟間,周教明向筆者介紹起了收益。 “我們兩個基地每年的供港蔬菜產量在750噸左右,生產的西紅柿、黃瓜、尖椒、南瓜等有機蔬菜不用化肥、農藥和激素,全靠有機肥和人工除蟲除草,每畝地的有機蔬菜產量只是一般農產品的50%至60%,畝產5000斤左右,勞動成本卻會大幅度增加,每畝成本近萬元。”但是每斤有機蔬菜的價格卻是傳統蔬菜的5至10倍,畝產純收入達1.5萬多元,是種植傳統蔬菜的3倍,是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的15倍。
借助供港蔬菜的品牌效應,我縣將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服務體系等方面給予政策、技術、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蔬菜質量,促使蔬菜產業上檔升級,推動農業脫胎換骨。計劃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40萬畝以上、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60萬畝,把有機蔬菜打造成繼桑產業之后的第二大名片。“鎮域強則縣域強,通過確立鄉鎮差異發展思路,重塑考核指揮棒,幫助干部找準工作側重點和著力點,增強了開展工作的針對性,讓特色更特、優勢更優。 ”縣委書記才玉璞說。
◆短評
“產管并重”贏市場
一年多時間,雷集鎮便誕生了兩家國家級供港蔬菜基地,每斤有機蔬菜的價格是傳統蔬菜的5至10倍,畝產純收入是種植傳統蔬菜的3倍,且供不應求。一個偏遠的鄉鎮為何能靠種菜獲得如此穩定而高額的收益?高標準、嚴監管帶來的高品質供給,無疑是其蔬菜俏銷的關鍵。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進入新時代,老百姓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由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轉變,農業競爭由更偏重量的競爭轉為更偏重質的競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生產者需在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認知度和公信力上花心思、下功夫。“供港蔬菜”模式啟示我們,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是“產出來”也是“管出來”的。要遵循最嚴謹的標準,堅持從源頭按標生產、依標管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切實做到綠色興農、質量興農;要實施最嚴格的監管,覆蓋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落細落實每一道關口,不讓農產品出現任何潛在質量風險。 “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才能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供給,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進而打造品牌并擦亮品牌,贏得市場、站穩市場。
氣象局開展冬季煙花爆竹企業防雷防靜電安全大檢查
近日,縣氣象局早安排、早部署,在全縣范圍內集中開展煙花爆竹倉儲銷售企業防雷防靜電安全大檢查和隱患整改整治行動,保障維護市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此次檢查對全縣4家煙花爆竹經營企業的存儲倉庫、避雷針、靜電釋放器等防雷防靜電設施及防雷裝置日常維護管理工作進行了拉網式大檢查,對查出的安全隱患進行督促整改,同時對企業員工進行防雷防靜電知識宣傳教育。通過檢查,加深了煙花爆竹企業從業人員對煙花爆竹行業防雷防靜電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增強了從業人員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為煙花爆竹的安全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