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君
??? 我的家鄉(xiāng)青蘇廠村,位于武城縣魯權屯鎮(zhèn)的西北部,坐落在京杭大運河東岸,與河北省故城縣的鄭口隔河相望。
??? 古老的青州廠村和蘇家廠村,大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1950年合并而成村莊,名曰青蘇廠村。這里自古依大運河通達而興盛不衰,與大運河沿岸消失的“古貢磚官窯廠”有不解之緣。青蘇廠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條件好,物產豐富。
運河兩岸燒磚忙
??? 我離別故鄉(xiāng)近30年,一直沒忘村西的一條河。青少年時期經(jīng)常坐著擺渡船過河,和大人們一起收種莊稼、到鄭口趕集。夏天在河里戲水,摸魚抓蝦。時常聽到纖夫的號子聲,看到河里揚帆的船只來來往往;后來,又時常聽到火輪船的鳴笛聲,看到河里火輪船牽引著多只駁船而過,這種場景歷歷在目。這條河就是——京杭大運河。
??? 據(jù)史料記載,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武城四女寺至臨清段沿岸分布著數(shù)百座貢磚官窯廠。明永樂年間(1399-1403),明成祖朱棣為了遷都,用了十多年時間在北京大興土木,營建皇家宮苑城池,大運河沿岸的貢磚官窯廠即創(chuàng)設于此時。燒制時間由明永樂初到清代末,前后延續(xù)達500余年。
??? 貢磚顏色都是青色,一般四五十斤上下,重的有七八十斤。燒制工藝復雜精細。成磚后,要經(jīng)過嚴格的檢驗,用黃裱紙封裹,搭船解運至天津張家灣碼頭,經(jīng)過再次檢驗合格后,陸路轉運京師。
“廠”字村名今尚在
??? 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各城門樓、鐘鼓樓、文廟、國子監(jiān)及各王府營建中所用的貢磚比比皆是,處處可見。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園建筑中所用的“壽工磚”,也由臨清武城的官窯廠燒制。此外,南京中華門城墻、玄武橋、曲阜孔廟、德州減水壩(《明史》記載,宋禮于永樂九年修成四女寺減水壩)、張秋鎮(zhèn)荊門、阿城、七級閘壩等處也相繼發(fā)現(xiàn)貢磚,這些磚至今敲擊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
???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家鄉(xiāng)河邊地表以上還能看到古窯廠址,拆老房蓋新房還發(fā)現(xiàn)青色貢磚。現(xiàn)在武城縣沿京杭大運河有幾個帶“廠”字的村,便是以當年燒制貢磚官窯廠的“廠”字命名的村莊,歷史上稱之為“唐留里廠里”。
??? 如今,貢磚官窯廠已不見,可這些延續(xù)下來的村子似乎還在訴說著當年運河沿岸貢磚官窯廠燒制的輝煌歷史。
三村合為青蘇廠
??? 古代“唐留里廠里”包括:青州廠、蘇家廠、秘家廠、羅家廠、袁家廠。
??? “五廠”是什么年代建立的,已無從考證,但歷史上確有記載。
??? 據(jù)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武城縣志》記載:當時,武城縣所轄24個里(鄉(xiāng)),四百十一個村。其中唐留里所轄二十四個村(街):青州廠、蘇家廠、秘家廠、羅家廠、袁家廠、鄭鎮(zhèn)口、唐留街、石官屯、漳南鎮(zhèn)、青罕、甘泉村、蘇家莊、李賢屯、樂家莊、邢家莊、澹村、果子口、魯賢屯、杏機、吳家莊、劉學莊、鄭家莊、師家莊、國家莊等。其中,青州廠、蘇家廠和秘家廠是青蘇廠村的前身。
??? 時過境遷,隨著青州廠和蘇家廠的發(fā)展壯大,秘家廠的消失,三個廠只剩下青州和蘇家兩個廠,直至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初期,青州廠、蘇家廠合并為青蘇廠村。“文革”期間曾改為“躍進村”,時隔不久又改回青蘇廠村,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