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云利
? ?又是金風颯颯的季節,蟋蟀又瀟灑而清亮地鳴叫了。
??? 自古至今,關于蟋蟀的記載和研究專著相當豐富。資料顯示,我國自宋代就有蟋蟀譜傳世,傳至今天的有十幾部。南宋賈似道的《促織經》,明代袁宏道、劉侗的《促織志》及民國李石孫的《蟋蟀譜》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仍一再翻印,廣為流傳。近年,隨著全國蟋蟀熱的復起及各地蟋蟀協會的成立,又有十幾種新的蟋蟀專著問世。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昆蟲學專家吳繼傳教授親自帶隊專程來寧津實地考察,發現寧津蟋蟀個大、牙長、勇猛善斗,為稀世珍品、中華之最,并撰寫了《中國斗蟋》《中國寧津蟋蟀志》兩書。故宮博物院文物專家王世襄的《蟋蟀譜集成》,也是一部力作。這些著作均對蟋蟀的習性、養殖、分布、變異等做了深入研究,涉及到生態環境學、營養化學、形態解剖學等多種學科知識,足以構成一個蟋蟀研究系列。
??? 再從文藝作品方面來看,《詩經·七月》一詩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寫;《濟公傳》中“濟公斗蟋蟀”的故事廣泛流傳;古典名著《紅樓夢》《金瓶梅》《聊齋志異》等書中,均不同程度地寫到了蟋蟀;杜甫、白居易、蘇東坡、楊萬里、岳珂、朱之藩、袁宏道等,都有歌詠蟋蟀的詩文傳世。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斷見到寫蟋蟀的優秀作品出現。我想,如果有人能編一部歷代蟋蟀詩文小說戲劇集的話,一定可以構成一個“蟋蟀文化”的系列了。
??? 自古以來,養斗蟋蟀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民俗活動。史載唐代就有斗蟋蟀活動,到宋代已很興盛,明清后,養斗蟋蟀更成為一種朝野都喜歡的民俗活動,上至宮廷權貴,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對蟋蟀情有獨鐘。千百年來,一些舊有的民俗活動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養斗蟋蟀卻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它能促使人們貼近自然,利于養生。以捕捉蟋蟀為例,捉蟋蟀大多在夜深人靜時或清晨的曠野,那時空氣清新、萬籟俱寂,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因此蟋蟀名家多享高壽。吳繼傳老先生在參加寧津蟋蟀文化節時說過,中華醫學會曾請他專門講“蟋蟀療法”。凡此種種,都足以說明養斗蟋蟀是一種雅俗共賞、有益身心的民俗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