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為人們所崇尚。古往今來,流傳下來許多對聯佳話。
??? 傳說清末有一讀書人很孝敬雙親,其父身患背癰,終日流膿血不止。由于山里缺醫少藥,自采草藥總不見效,毒癰越來越重。讀書人為救父命,毅然用嘴去吮吸毒癰膿血。幾天后奇跡出現了:膿血少了,癰口也小了,不到半月父親的背癰便痊愈了。此事在當地被傳為美談,有一塾師特撰了一副對聯頌之:“孝義醫頑疾;誠心逐毒神。 ”
??? 湖南瀏陽城東的城隍廟有一副對聯:“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家貧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事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聯語奉勸世人行善而不為惡,上聯意為孝乃百善之先,行善首先應盡孝。為人父母不在乎兒女的金山銀山,只要他們有一顆孝親敬老之心便心滿意足了。聯語強調了對老人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孝敬。
??? 從前,廣東新會城隍廟的廟門上有一副妙趣橫生的勸世聯:“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家婆,減三分愛女之心而愛媳;妻何以順?親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將一點順妻之意以順親。 ”聯語道出了母女、婆媳、夫妻以及父母與兒子之間微妙的感情差別。上聯寫媳婦難當,下聯告誡為人子者不要討了老婆忘了娘,要用愛妻之心孝敬自己的父母。
??? 宋仁宗皇祐年間的一個除夕之夜,湖州太守文同查訪民情,來到一條小巷,見一小屋里有對老夫婦在昏暗的油燈下對酌守歲。文同向鄰居打聽后方知,老夫婦的5個兒子自立門戶后只顧自個享樂,不敬老養老,致使二老晚年無依無靠,孤寂度日。文同聽罷,令書童取出文房四寶,寫了一副春聯:“家有萬金不為富;戶養五子尚無兒。 ”春聯貼在老夫婦的門楣上,消息傳出,滿城轟動,5個不孝之子愧疚難當,于是爭搶著接父母回家贍養。文同見狀頗為感動,把原來的春聯改為:“萬金難買歲月;五兒爭養爹娘。 ”
??? 某地敬老院大門有一副對聯:“敬愛無親疏,天下高齡皆父母;老殘不孤獨,人間晚輩盡兒孫。”聯首嵌藏了“敬老”二字,揭示了這副對聯的主題。聯中“皆”“盡”二字,體現了“敬老不論親疏”的優良社會風氣。
??? 讀過一副對聯:“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愧之晚何若謹于前。 ”說的是有些子女老人在世時不孝敬,老人故去后卻厚葬之大祭之,這不過是做做樣子給別人看罷了。還有一副對聯這樣寫道:“堂中二老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 ”意思是說連老人都不孝敬的人卻去拜佛,如果真有神靈,不怪罪他才怪呢。
??? 禽獸都有報恩本能,人如果不知孝敬老人則禽獸不如也,正如聯曰:“鴉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張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