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潔
?? 中國古人常常把關于愛情的記憶留在小小的傳世物件上,其中浪漫含蓄的情味十分惹人憐愛。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
??? 發簪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一般以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有的還用珠寶加以裝飾。發簪在歷朝歷代都很流行,《后漢書·輿服志》中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描寫,《宋書·行志》中記曰:“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唐代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
??? 在物質匱乏的古代,發簪曾是許多勞動婦女終身唯一的首飾,因此格外珍視。《漢鐃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后來“聞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雜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 在古代,許多夫妻間的故事都與發簪有關。 “搔頭”是發簪的別稱,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他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撓頭,發簪由此得名“搔頭”。據說,古時宮廷有罪之人不許戴簪,后妃若有過錯須要退簪。周宣王與姜后之間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后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摘去了發簪和耳墜長跪于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后感到羞愧,于是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時再將之復合。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辛棄疾在詞作《祝英臺近·晚春》中唱曰:“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而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也曾有“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濕蘭襟”的名句。在這些詩詞中,作者均用釵來表達相愛之人分離的痛楚。
??? 釵是古代婦女較為珍貴的頭飾之一,它由兩股簪子合成,通常為珠翠和金銀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發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重要頭飾之一,直至今日,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發夾,它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 由于釵往往材質貴重,所以很早便被視為文玩。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在《續漢書》中記曰:“貴人助蠶,戴玳瑁釵。”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記載:“涪陵山有大龜,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 ”由此可見古人特別看重玳瑁制成的釵。五代詩人湯僧濟曾經在井中淘得一支古釵,他賦詩贊曰:“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