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瑩
??? 9月15日,時值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奎章——紀念蘇祿王訪華六百周年》新書發布會在南寧舉行。
??? 本書的編著者王守棟是德州學院歷史系教授。 9月19日在德州學院,王守棟對記者講述了這本書創作背后的故事。
中菲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王率300余人的友好使團,萬里來華,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蘇祿東王在乘船沿運河南下歸國途中,病逝德州,明成祖以王禮厚葬、建墓修祠并親撰碑文。從此,蘇祿東王王妃與王子以大明國賓的身份留居中國守墓,王子溫哈剌、安都魯后裔分別取“溫”“安”為姓,按兩大支脈繁衍生息,逐步形成德州蘇祿東王后裔。
??? 中菲建交以來,菲律賓駐華使節、蘇祿王室成員、蘇祿省官員及菲律賓游客多次來到德州,瞻仰蘇祿王墓;德州溫安家族的主要成員也前往菲律賓進行尋根之旅,受到菲律賓總統、外長的接見,也得到蘇祿王室成員和菲律賓人民的熱情接待。這些互訪,成了兩國人民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的紐帶。
???
萬里游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
?? 對蘇祿王墓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德州市文化館館長安治棟開始搜集有關蘇祿王墓的照片資料。隨后,原德州教育學院歷史系主任夏春江致力于相關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王守棟教授在已故兩位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對蘇祿王、蘇祿王墓及蘇祿王后裔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
??? 關于《奎章》一書的寫作初衷,王守棟告訴記者:2016年10月,習近平主席會見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時,就中菲關系未來發展提出四點建議,其中第三點是雙方要推動民間往來。中方建議兩國就明年菲律賓蘇祿王首次赴華600周年開展系列紀念活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為傳承中菲友好歷史,彰顯時代內涵,王守棟整合資料,嚴謹考證,完成了書稿創作。
??? 這本書原來取名為《盛世華章》,后來改為《奎章》,這其中的緣由,王守棟解釋說:“明清以來,有很多文人墨客到蘇祿王墓憑吊,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曾謁墓留詩以記之。清人程先貞亦有‘萬里游魂滯此方,豐碑猶自煥奎章’的詩句流傳于世。我們從詩句中選取的奎章一詞,與蘇祿王墓頗有淵源,它明指永樂皇帝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碑文的‘御制蘇祿國東王碑’,其象征意義是永樂皇帝與蘇祿王共同奠定的中菲友好的豐碑。 ”
歷史與現實不期而遇
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循著歷史的脈絡,為讀者呈現了以中菲兩國為代表的海上絲路域內外國家,從初遇到相知的赤誠以待、從篳路藍縷到互利共榮的同心同向、從共度時艱到共創未來的命運與共。
??? 談及這本書最深刻的主旨思想和靈魂,王守棟總結了三個方面:《奎章》契合了歷史與現實。大明永樂盛世,國力強盛,綏撫萬邦,推行“懷夷柔遠、厚往薄來”的和平外交,得到南洋、西洋各國的高度贊賞。于是蘇祿王親率使團入華訪問,從而譜寫了中菲關系的華章。今天的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推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與菲律賓進一步加強政治互信、開展務實合作,共同譜寫新的篇章。《奎章》契合了當今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明代鄭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絲路更加繁盛,蘇祿是當時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樞紐,因而鄭和遣使訪問蘇祿,蘇祿王沿海上絲路來華訪問,增強雙方的經貿往來,促進了中菲經濟的發展。今天東盟國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一環。中國推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雙方經貿務實合作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歷史與現實不期而遇,融為一體。《奎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軟實力。一方面,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宣德化以柔遠人,布聲教以撫四海”,中華文明遠播四方,蘇祿王心悅誠服,入華訪問。另一方面,德州蘇祿王后裔是有史記載的、傳承至今的全國唯一一支古代海外君主留華后裔。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原因。在長期的繁衍生息過程中,他們接受儒家文化,耕讀傳家,名卿輩出,形成獨具特色的、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溫安家族,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