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月強
盛世春來早,漫步街頭,不經意間,感到有一絲絲的春意萌動,盡管寒意未曾消盡。一縷風兒襲來,送來一絲淡淡的馨香,引頸探尋,見寬闊的道路旁,兩條寬厚的黃金帶綿延起伏,飄向遠方,單調寂寞的街面頓覺得靈動活泛起來。
是迎春花,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的迎春花。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黃燦燦的迎春花,凌寒綻放,傾瀉而下,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宛如氣勢磅礴的黃色瀑布,金光四射,叮咚悅耳,奏響起春天的序曲,向人們頻傳著春回大地的喜訊。放眼眺望,“滿城盡帶黃金甲”,整潔的小城被裝扮得雍容華貴,喜氣洋洋,朝氣蓬勃。
相傳禹帶人察找水路的時候,在涂山遇到一位姑娘給他們燒水做飯、指點水源。大禹非常感激,兩人心心相印,就成親了。臨走時,禹把束腰的荊藤解下來,遞給了姑娘,灑淚揮別。幾年以后,江河疏通,洪水歸海,百姓終于安居樂業了。禹高高興興,星夜兼程趕回涂山,尋找心愛的姑娘,遠遠看見姑娘手中舉著那束荊藤,站立在高山上,到眼前一看,姑娘已變成一尊石像了。
原來,自大禹走后,姑娘思夫心切,每天在這山嶺上張望,天長日久,就變成一座石像。后來,手中的荊藤竟然變青、變嫩,發出了新的枝條。
禹觸景生情,上前呼喚著心愛的姑娘,淚水灑落在石像上,霎時間荊藤上竟開出了一朵朵金黃的小花兒。為紀念這位癡心的姑娘,禹就給此花起名“迎春花”。
花木報節令,蟲鳥說農時。迎春花,又名滿條金、金鐘花、金腰帶。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后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與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統稱為“雪中四友”。它花色端莊秀麗,氣質非凡,不畏寒霜,不擇風土,適應性強,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稱頌。
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憑君語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道出迎春花的秀姿和獨特;晏殊詩云:“淺艷侔鶯羽,纖條結兔絲。偏凌早春發,應誚眾芳遲”,作者以其不畏寒霜,昂首怒放,譏諷他花懼怕世俗、墨守陳規、貪圖安逸;宋人趙師俠的《清平樂》:“纖秾嬌小,也解爭春早,占得中央顏色好。裝點枝枝新巧。東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與黃金腰帶,壓持紅紫紛紛”,將迎春和金腰帶兩個名字,鑲嵌其中,給人們營造了另一番意境和情趣,令人拍案叫絕。
迎春花,花小香淡期短,看似柔弱纖細,卻內心強大、剛毅無比,她以一介微不足道的生命之軀,和嚴冬歲寒抗爭,堅貞之氣可同菊花,勁節之氣不亞于梅花;她不安于凡俗舒逸的日子,不理會人們的褒與貶,不以花小而自餒,不以綠弱而自嫌,不以香微而自慚,任世間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堅守著去留無意、寵辱不驚的淡泊心境,倔強地彰顯著自己的存在,寧靜地生長,悄然地綻放,在花事冷落的時節,攜著春光率先報告春天的消息,但當春意盎然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卻俏不爭春,不與百花爭艷爭寵,靜靜地來輕輕地去,留下一襲素身在人間,其品質可貴可贊可頌。
愿君猶效迎春花,惜時莫負好年華。朋友們,春意萌動,迎春花開,讓我們整裝待發,一起去擁抱那萬紫千紅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