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曾國藩說得好:“士人第一要立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有志方能有恒,勵志方能篤行。篤行為勵志的外在呈現,二者是一體兩面、辯證統一的。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對于志向的重要性,王陽明《示弟立志說》中的論述堪稱經典:“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 ”志向是人精氣神的核心、人的靈魂命脈所在,是樹木的根、流水的源。源頭被堵了流水就沒了,樹根不培植則樹木就會枯死,人要是沒命就會死去,志要是不立則神志不清醒。
志趣是貫穿一個人言行的思想紅線,無時不在,無所不在,正所謂“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正因為如此,“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也就是說,立志并非一時一地之事。那么,如何才算是真立志?“正目而視之,無他見也;傾耳而聽之,無他聞也,如貓捕鼠,如雞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結,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氣精明,義理昭著”。時時處處被志趣所提攜,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否則,就會如《紅樓夢》中薛寶釵所說,“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用中國哲學術語來說,勵志為體,篤行為用。一方面,有體方有用,明體方可達用。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勵志便是在心上做功夫、在本源上做功夫。“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根深自然葉茂,本固方能枝榮,志趣堅定自然就會行健不息。反過來,“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勞苦無成矣”。志向未立的學習與實踐,就像是樹木沒有根而只是培土灌溉,內生原動力缺乏而只是在外因上著力,必定會沒有效果。另一方面,“用之為言,即于體之流行而說為用,即于體之顯現而說為用”。沒有用的呈現,體則為虛體。“工夫所致,即是本體”。篤行方能完成志向,虛懸的本體是沒有意義的,空口無行的勵志是自欺欺人的。概而言之,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勵志與篤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志向的高遠決定事業格局。離開了志向,無論是對個人、組織還是整個民族,就會如同無舵之舟,隨風飄蕩,哪一個方向的風對它來說都是逆風;又如無銜之馬,恣意狂奔,終究會在筋疲力盡之時停止做無用功。在信息爆炸、誘惑日益增多的現代社會,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趣所在,就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定海神針。心中有志向,腳下才有力量。
正所謂“人但有追求,世界亦會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