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聯雅趣□任洪明
扇子是人們夏日納涼的必備之物。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喜歡以扇子為題材,吟詠出大量膾炙人口的扇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次見大臣陶安以書作枕,即出上聯:“枕耽典籍,與許多圣賢并頭。”才思敏捷的陶安看到皇上手搖一把畫有山水的扇子,便應聲吟道:“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對答工整,珠聯璧合,朱元璋聽后大喜。
清初文學家張岱《快園道古》載,江西有位提督出聯:“風擺棕櫚,千手佛搖折疊扇。 ”令諸門生應對。有一門生對以“霜凋荷葉,獨腳鬼戴逍遙巾”,聯語借景發揮,虛實結合,讀來耐人尋味。
清代才子陳瑤少時聰穎過人。一天,幾位客人在其家中納涼,其中一位客人欲試小陳瑤的才學,便以手中紈扇為題出一上聯:“輕搖紈扇,清風透入人懷。”這時,陳瑤手持一瓷盤,見有月光反照其上,即應答出下聯:“高捧玉盤,明月飛來我手。 ”眾客人聽了,皆擊掌贊嘆。
一年夏天,唐伯虎與祝枝山手持折扇,來到一鄉村,見農夫在用水車引水,祝枝山隨口吟道:“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 ”唐伯虎低頭看著手中的扇子,脫口對出下聯:“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
舊時,民間常用葵葉制扇。于是,有人撰聯云:“干葵作扇,誰知死葉又生風;老柏為香,孰想枯枝能引火。 ”聯語構思獨具匠心,別有意趣。上聯妙在描寫干死的葵葉制成扇子后,便可扇動風生,這就把“死葉”寫活了;下聯巧在描述以干枯的柏枝為香,便可引火,似有化腐朽為神奇之感。真乃神語妙處,巧奪天工。
古今扇聯中,有一副最有意味:“明月入懷,團圓可喜;仁風在握,披拂無私。”上聯說的是白團扇將家人團聚的意愿寄托其上,下聯則暗喻持扇者的品德高尚。而另一副:“影動半輪月,香生一握風。 ”將折扇展開之狀,比喻為“半輪月”,可謂聯想豐富,貼切形象,令人叫絕。
夏日炎炎,持扇輕搖,同時品賞如此清麗風雅的佳聯妙對,你一定會感覺心曠神怡,清涼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