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魯迅
□姜寶兵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魯迅,貼近他的心跳,傾聽那顆偉大、孤獨、痛苦、倔強的靈魂在生命最后歲月里的呢喃。因為唯有在最寂廖的環境里,才能走進孤獨的勇士的內心,去觸摸他的靈魂。
人到中年,所遇、所思、所想積于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讀他,別有一番滋味。以前總認為他是冷的,就像最常見的那尊他的胸像,其實是因為有些話,年少時不能懂。魯迅對朋友說過他的哲學都在《野草》里,然而他又說,并不希望青年人讀他的《野草》,那是“為自己的”,他說“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正確,又不得而知”;而另一些文章是“為別人的”,或可以說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以及“也如我青年時候似的正在做著好夢的青年”。他是要呵護青年正有的那一點好夢啊。“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沒有路的,但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其實這是個特別淺顯的道理,但從魯迅筆下寫出來,就給人無與倫比的震撼。
以前覺得魯迅是清醒的,甚至是絕望的,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而我,卻對未來不抱希望的,我就是要與黑暗搗亂而已”,由此可見他是“真的勇士”。今天想到,這樣一個勇士,一個清醒的、甚至絕望的勇士,內心卻有著柔軟的部分。想到這一層我覺得和魯迅親近起來。同時,又替魯迅感到心疼,當他對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時,痛苦定是更甚、悲哀定是更深的。
魯迅一生都在戰斗,與強權、與黑暗、與壓迫、與奴役、與謊言……如戰士,高舉著標槍、匕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前進。魯迅先生在80多年前指出的人的劣根性,在今天,仍值得人們深思。“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 ”在這個物質日益充裕的時代,人們需要讀一讀魯迅,以反省和提升自我,不辜負當年先生對青年和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