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衣柜看變遷□王世虎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衣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這40年,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衣柜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最初手工打造到現代化設計,從注重實用到追求個性化,不僅彰顯了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更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
首先要說的是外婆的衣柜,它堪稱家里的文物了。
外婆的衣柜主體色調為黑紅色,全實木手工打造,整個衣柜分為3層:最上面是一個揭蓋的大箱子,主要裝被褥等大物件;中間是1米多高的雙開門,門閂上掛著一把老式銅鎖,內部為“田”字型隔檔,主要放全家老小的日常衣物;最下面是3個并排的抽屜,收納一些首飾小玩意。敦實的外形、厚重的顏色、精致的雕花、精巧的銅飾,與臥室頗暗的光線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歷史感。
記得小時候,每次回外婆家,一進門我和妹妹就鉆進衣柜里翻尋。得知我們回來,外婆總會提前買好糖果藏在里面。見我們淘氣的模樣,她又愛又氣,一路碎步緊跟在后面,反復叮囑:“小祖宗,輕一點,別把我的嫁妝弄壞了! ”
外婆結婚時,外公家很窮,但外婆還是毅然嫁給了他。這個衣柜,是做了一輩子木匠的外婆的父親給女兒打造的嫁妝。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結婚有衣柜算是不錯了,在農村衣柜更是稀罕物。外婆自豪地說,結婚頭一年,常有十里八村的小媳婦慕名來參觀。
轉眼間,50多年過去了,除了一些小磕碰,衣柜保存得很完整,外婆每天都會擦拭。她動情地說:“這個衣柜在我心中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是的,外婆的衣柜雖然很陳舊了,卻是歲月的見證,它承載著老一輩人忠貞、善良、勤勞、奉獻等品質,成為留給后人的一件傳家寶。
再說一說母親的衣柜。
父母結婚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衣柜都是重要的家具,是婚禮的“門面擔當”。但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人們對于衣柜又有了新要求。
此時的衣柜,較之傳統手工實木衣柜,有了很大改進。首先,外觀更加靚麗,不再是單一的深色,仿木紋的黃色開始成為潮流,衣柜左右是兩扇門,正中間是一面很大的穿衣鏡;其次,內部空間更大,格局也有了明確分工,除了放小件衣物的隔檔,還多出了專門的掛件,看起來更加簡潔、大方、實用。
那時,父親在工廠上班,我和妹妹上學,母親長年累月在家操持。來過我家的親友,打開衣柜后,都會對母親交口稱贊——這哪里是衣櫥,簡直就像博物館的展柜啊!從藍大褂工作服到卡其布便裝,從春秋季外套到的確良襯衫,從厚實的棉衣到線織的毛衣……都做了細致分類,每一件都疊放得整整齊齊。衣服的破損處,還被母親縫制了精巧的補丁。而我們的生活,就像衣柜一樣,雖不富裕,卻也在母親勤儉持家的打理下,過得井井有條,平淡而幸福。
如今,我和妹妹都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好幾次,我們與母親商量,把家里用了30多年的舊衣柜換成新的。但母親都拒絕了:“我對這個衣柜有感情了,哪能說扔就扔呢。雖說現在條件好了,但無論何時也不能忘了勤儉節約! ”
是的,換個衣柜很簡單,但有些深入骨子里的東西不能丟,這就是崇尚節儉的家風啊!這是母親用心血澆灌出來的精神財富。
最后,得說說我家的衣柜。
時光荏苒,步入21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年輕一代對家具的要求也更高、更多元化。與父母那一代人追求物美價廉的觀念相比,功能性、耐用性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人們開始注重設計、款式、搭配,尤其青睞展現個性、與眾不同的風格。
2019年元旦,我和女友舉辦了婚禮,準備喬遷新房。裝修完工后,挑選家具便成了頭等大事。我們沒有去家居商城,而是預約了上門服務的“私人定制”。尤其是被視為“女人第二個家”的衣柜,妻子格外重視,親自挑選環保綠色板材,反復和設計師溝通。衣柜根據臥室的方位和大小一體化設計,高貴典雅,美觀時尚,不僅功能多,收納性強,而且可以靈活組合。
外婆和母親來參觀新房時,連連稱贊:“不錯,不錯!用現在的流行語叫‘高端、大氣、上檔次’,你們年輕人可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啊! ”外婆頓了頓,又語重心長地叮囑:“無論何時,睦鄰互愛、勤儉持家的家風美德可不能丟了!”我和妻子聽后,非常誠懇地接受了外婆的建議,并做了堅決保證。
三代人的衣柜變遷史,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時代的發展進步,表達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美好闡釋,也印證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奮斗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