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強
1975年,上級對當時的德州市交通局機械修理廠上項目擴規模作出決策安排,將廠的主打產品定為生產柴油汽車。這對于原來只有幾十人,且老弱偏多,吃飯靠對外加工車床床體、時而為社會車輛修修補補過日子的小單位來說,談何容易!通過擴充技術力量,增加生產裝備,年底招進了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綜合素質好的新學員,在科研力量相對較差、技術條件殘缺不全的情況下,全體干部職工集思廣益,敢打敢拼,一心要摘掉“貧窮落后格局”的丑帽子,大家眾志成城吃苦耐勞吹響了“企業要打翻身仗,排除萬難‘放衛星’”的進軍號。
廠部經常召開“諸葛亮會”,對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人員攻關破解。負責駕駛室總成的研發人員廢寢忘食絞盡腦汁,硬是用手挫出了外型美觀,讓人看了眼前一亮的“車臉”;負責機械加工的領軍人物無論是在車間鉆研還是外出學習請教,一心撲在項目上,頭腦中技術創新的細胞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取經歸來不回家,先到現場解難題;技術工程師既是設計總監又是現場指揮員;供銷人員想盡千方百計保證配套的優質零部件及時到位……經過全廠上下齊心協力,艱苦奮斗,1976年6月下旬,第一輛柴油汽車成功出產,經過測試性能良好。
為了向建黨55周年獻禮,6月30日,我和參與開發研制的主要技術人員、廠局領導敲鑼打鼓將插滿彩旗的首車開到了市委報喜,時任市委書記張權義等領導走出辦公大樓,繞車環視一周,很是高興,并鼓勵我們要再接再厲,戒驕戒躁,努力爭取更大的成績。
首車的問世,在德州開了生產汽車的先河。經上級批準,企業更名為德州市汽車制修廠。隨著德州牌汽車陸續上市,緩解了流通市場運力不足的壓力。當年底,又一批新學員入廠,企業規模愈加壯大,廠容廠貌煥然一新,生產結構日趨規范合理、生產關系進一步理順,全員的質量觀念和意識明顯增強。
放眼振興后的企業,年輕人達90%以上,綜合文化知識水平顯著提升。從此,每天上班前后業余時間廠區不再是一片寂靜,高音喇叭里時事新聞、廠內廣播和歡快的音樂不絕于耳,籃球場上進攻防守你爭我搶比賽正激烈火爆,場邊不時傳來陣陣喝彩聲;單雙杠上動作嫻熟優美花樣翻新,幾個人正在切磋技藝;杠鈴邊上數人正在運氣,看誰的力氣大,一比高低;乒乓球、羽毛球更是你來我往難分雌雄;愛好聲樂的車間門前情不自禁放歌一曲;還有的到圖書閱覽室借閱文學和科技書籍。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增進了工友們之間的了解,加強了團結,全廠人人精神愉悅,到處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到處充滿了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勃勃生機。
在那個年代,沒有獎金,有的只是在本職崗位上盡職盡責無私奉獻。所得的慰藉只有黑板報、簡報不同層次等班會上的某次表揚。立足本職辛勤勞作任勞任怨奮斗一年就為了能評上個“先進工作者”“青年紅旗手”稱號,得張獎狀。因為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這榮譽是何等的高尚與尊貴!它是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難忘的特殊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