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要義 重在養心
□胡月強
人生一世,長短不一,福禍相依,喜憂參半,最后走向生命的終點,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既然生命長短自己不能掌控,那就得在朝夕相伴的福與禍、喜與憂上認真思考、權衡,三思而后行,盡量拉長人生中福與喜所承載的長度,縮短禍與憂所承載的長度,增強生活的愉悅,提高生活的質量。要想達到此目的,必須把持好尺度,做好養生和養心。如此,生命的質量和品位將會大大提高,快樂的砝碼會大大加重。
養身不能只簡單地理解為“吃飯”,應包括維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人之發膚,受之父母。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必須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做保障,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以前,溫飽是大事,人們看重的是養身;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基本解決了,生活水準大幅度提升,人生觀也在逐步發生著改變,養身已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轉而,養生則成了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題。
近年來,養生的書籍、講座頗為流行,但絕大多數說的是養身——吃什么,怎么吃,服什么補品,怎么個服法,包括做操、氣功等等,在許多人的觀念里,養身跟養生是一回事。養生不是把身體養好嗎?不就是求身體健康嗎?不就是求延年益壽嗎?如簡單理解,這話自然沒錯,但持此說法者卻把重點擺在形體方面,而將精神忽略了。嵇康在《養生論》中云:“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養身只是養生的一個方面,養生的真正秘訣,不在于吃什么穿什么,而在于想什么念什么,不在于用什么樣的物質養著,而在于用什么樣的心態活著,精神愉悅才是養生的第一要義。
養生是養身之后的進一步追求,養心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強調養心,不是說養身就不重要,身體是基礎,是心靈的寄托。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每天為衣食所困,何談養生。但如果一個人一味地追求吃喝玩樂,渾渾噩噩度日子,行尸走肉般活著,即使生命周期再長,無非是多耗費糧食,這樣的養身又有何意義呢。所以說,人生的價值在養心,生命之本唯養心。養心就應當以史為鑒、以書為伴,通過不斷學習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養成浩然無畏之心、磊落坦蕩之心、無愧無怍之心、仁德寬厚之心、自強不息之心。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在或長或短的一生中,我們不但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更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多些陽光之心,少些齷齪之念;多些善舉之為,少些市儈習氣;多思利人之事,少想利己之私;鞭撻假惡丑,弘揚真善美;用高尚的作風和良好形象,引領社會風尚,激發正能量。面對塵世紛繁復雜的各種誘惑,要心如止水,恬淡不躁,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移,不為錢所動,不為色所迷,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