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兒時的年節(jié)
□鄧元洪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已十來歲了。對那時過年的情景,至今還記憶猶新。
過年第一件大事,是購置年貨。我們這里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到附近的水務集上買年貨。水務集當時在我們這一帶很有名。臘月二十五水務集,是年前最后一個集(也稱花花街集)。那個集,大人孩子都愿去趕,小孩兒為看熱鬧,大人為買年貨。
多數(shù)人在上午8點左右,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涌向集市。路上人流如水。還未到集市,就聽見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并聞到了火藥味。到了集市,放眼望去,人頭攢動。叫賣聲、喧嘩聲不絕于耳,真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只要進了人群,休想隨便出來,因為被人潮擁著,往往身不由己。在賣東西的攤位前,想挑選東西,一般人站不住,只有那些年輕小伙子才能站穩(wěn)腳跟。越是擁擠的地方,越有大小伙子蜂擁而上,其他人被擠得東倒西歪,鞋子被踩下來也不足為奇,想去撿時連腰都彎不下。那真是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想買的東西上午買不到,只好到下午再買。那一個集是趕一天的,直到太陽快落山,人們才散去。大人們買完年貨,再給孩子買點他們喜歡的東西,畢竟過新年了嘛!孩子們穿戴得好一些,大人們也高興。
臘月二十八和二十九這兩天,主要是打掃房間和院子。母親蒸簽子饅頭、蒸包子。饅頭和包子,不像現(xiàn)在都是純白面的。那時用點白面做皮,包住里面的地瓜干面,做熟后,都是紅褐色的。除此之外,再煎上一兩塊藕,汆點丸子,再煮上一兩塊肉。以上所做飯食,只是讓孩子們過年時解解饞,大人們一般不吃,而是讓來拜年的客人吃。客人在吃飯時,只有大人陪著,小孩一律不許上桌,而是在另外一間屋擺上小桌吃,飯跟客人吃的不一樣。大人只是用筷子夾上一星半點好吃的,讓小孩解解饞。只有等客人都來過了,剩下的家人再吃點,也不能一頓吃完。那時流傳一句話:“好過的年,難過的春。 ”意思是,過年如果大吃大喝,春天就沒有飯吃了。還有俗語說:“吃不窮,喝不窮,計劃不到就受窮。 ”“吃飯穿衣量家當。 ”祖宗傳下來的這些老話,很令后輩人受益。
年三十這天不算忙。下午母親除了包餃子,就是縫補衣裳。傍晚,族院中的男人去年齡最大的長輩家里掛上家譜,擺上供品。之后,他們聚在一起,找個靠家近家寬敞的地方,豎起幾捆玉米秸,用火柴點著,等大火燃起,周圍也暖和了。沖天的火光照亮了整個村莊,鞭炮聲震耳欲聾,二踢腳在空中炸開,亮光劃破黑暗的夜空……
過年氣氛最濃的,我以為是正月初一早上。那時,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裳。特別是孩子們,樂得手舞足蹈,心里美極了。初一天不亮,人們就吃餃子。吃完后,男一幫、女一幫,紛紛去給長輩拜年。那時晚輩給長輩拜年,都是跪地叩首。村里拜年的人成群結隊,隊伍在長輩的院子里時常交匯在一起,長輩們應接不暇。而且拜年的隊伍常常在大街上相遇,好像幾支軍隊會師一樣,于是便有說有笑,相互問好,場景壯觀而熱鬧。
50多年過去了,我還是非常懷念昔日的年節(jié)。感覺那時過年,家庭和睦,有親情感;鄉(xiāng)親之間關系融洽,感情深厚。過年氛圍很濃,喜慶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