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榮河
盛夏時節,捉蟬成為鄉村傍晚的一道獨特風景。遠遠望去,一道道手電的燈火猶如一個個流動的飛螢,甚是壯觀。每每看到這些,我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捉蟬的情景。
那時還沒發明充電式手電筒,只有干電池式的那種。因為生活拮據,絕大多數家庭是不允許孩子用來照明捉蟬的。因此,從太陽剛剛落山,到天地間完全黑暗下來,是捉蟬的黃金時段。隨著光線越來越暗,直至伸手不見五指,明明知道有很多蟬兒在樹干間草叢里爬行,就是干著急沒轍,不得不任由那些蟬兒悄悄地脫胎換骨。那年月蟬兒特別多,就與當時沒有捉蟬的照明工具有關。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因為蛻變的蟬兒多,也就為燎飛蟬和粘飛蟬創造了條件。
每每吃過晚飯,我們這些皮小子們總會相約相伴著來到村外的樹林里,開始“燎飛蟬”。我們先把隨身帶來的干柴,堆積到每棵大樹下,然后依次點燃。等那篝火開始熊熊燃燒起來,我們便一起用力猛踹大樹。樹上的蟬兒受到莫名的驚嚇,開始紛紛飛向火堆。我們快速地把跌落到火堆旁的那些蟬兒,撿拾到事先準備好的袋子里。那時我們還沒有讀書,不知道啥叫“飛蛾撲火”,但對于“飛蟬撲火”的理解,可以說人人刻骨銘心。待到篝火熄滅,我們便興高采烈地帶著那些捉到的飛蟬往家趕。不久,整個小村便開始彌漫起鐵鍋爆炒飛蟬的馨香。
粘飛蟬,一般午后進行。能夠有一根足夠長的竹竿,是粘飛蟬的先決條件。竹竿有了,接下來就是自制面筋。和好一團面,然后反復地在清水里清洗,直到面團里的淀粉全部被洗凈,粘性十足的面筋便做成了。把面筋均勻地涂粘到竹竿的梢頭,便可以去粘棲息在枝葉間的飛蟬了。粘飛蟬的多少,不僅取決于一個人的眼力勁兒,同時還取決于手頭的快慢。只有做到“穩”和“準”的有機統一,才能手到蟬來。
當然,無論是粘飛蟬還是燎飛蟬,都是件苦差事。不過,那時沒有一個孩子喊累的。相反,個個很高興。由此,足見“興趣”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