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村教師的幸福路
□鄧榮河
1989年,我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師范學校。當時,為發展師范教育,我們本地的中考政策是,第一批優先進行師范生的錄取,其次才是普通高中。從踏入師范大門的那一刻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就成了我的最大夢想。
那時農村條件雖然好點了,也僅僅限于能夠解決溫飽。師范每年開學都要交一定的學費,現在看來雖然不多,但在當時也是一筆巨款,作為一個農村家庭,除去正常日常生活開支,幾乎沒有多少剩余。臨近開學的那段日子,也是父母親最愁苦的日子——得想法到親戚朋友家借錢,湊足我的學雜費。進入學校,盡管日常伙食國家補貼一些,但對于我們這些大飯量的男生來說,遠遠不夠,還需要家里貼補,或上交糧票,或直接把加工好的面粉交到學校伙房,換成飯票。作為農家子弟,我自然選擇后者。雖然手里有了較為充足的飯票,但我深知那些飯票來之不易。因此,每頓飯吃個八九成飽就打住,很少敢放開胃腸吃喝。以至于畢業多年以后,我還常常夢到師范讀書時吃不飽的情景。
1992年,師范畢業的我回到了老家,成了一名鄉村教師。當時我興奮不已,為自己能夠掙工資貼補家用感到高興。雖然工資不多,才130多元,但畢竟每月有了屬于自己的固定收入。每回發工資了,母親總會小心翼翼地收放好,母親說,為我以后成家用。1995年,我和妻子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隨著鄉村教師地位的不斷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開始不斷地漲,再加上妻子的勤儉持家,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滋有味,以前連想也不敢想的大魚大肉,也開始時不時地走上餐桌。
為了上下班方便,2002年我購買了一輛摩托車,為此很是興奮了一陣子。要知道,當時在偏遠的鄉村,摩托車還屬于稀罕物。以前,我住的是土坯房,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父親的操持下改建的。隨著生活條件的一天比一天好轉,重新翻蓋院落,成了我家的頭等大事。2005年春,我請來建筑隊,把我原先居住的院落全部推倒,重新進行修建。負責施工的是我們本族的,按輩分我叫他五大爺。蓋完正房、偏房,最后蓋大院的角門,當時的角門一般也就兩米多寬。五大爺說:“要蓋就蓋個寬點的,最起碼內徑三米半。 ”“咱一個窮教師,要那么大角門干啥?”我有點疑惑。五大爺振振有詞:“以后興買汽車,萬一到時候你閨女出嫁后,買個汽車回娘家,可以直接開到大院中。 ”仔細一想,還真有道理,即使自己買不起車,以后女兒總能買起吧,于是就那樣蓋了。令我想不到的是,在2012年春天,女兒剛讀初中不久,我就買了自己的私家車。雖然不是啥豪車,但我們切切實實成了有車族,過上了向往已久的小康生活。
當然,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工作環境的變化。最初上班時,教室、辦公室清一色的老舊房。第一次大型改造是1995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對所有校舍進行了翻新,全部實現了磚混結構。而最徹底的一次,則是2017年的教育均衡化驗收,所有農村中小學全部實現樓房化,各種功能室實驗室及相關儀器器材圖書,均按國家標準配備。如今的農村小學,已經和城市的一模一樣。農村孩子也能和城市孩子一樣,接受最優質的現代教育。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就業之初,恐怕連做夢也不會想到會有這樣的變化。
工作也好,生活也罷,小康,已經成為到處都能觸手可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