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民
物資匱乏的年代,孝順的體現總是跟食物有關。
1960年,我父親因為業績突出,得到機會去北戴河療養。療養期間,他省下兩個白面餅,千里迢迢帶回來。風塵仆仆的父親一進家門就炫耀地掏出一個餅子,他要給全家一個驚喜。
那時,我和妹妹還沒出生。我三個姐姐和哥哥看到父親回來了都很激動,看到父親手中的小餅,一個個饞得口水直流。
聽說我爺爺住進了醫院,父親正要分餅的手停了下來,跟我母親一商量,還是決定把餅子全都送去給我爺爺吃。看著眼前四個眼睛里都要長出鉤子的孩子,父親猶豫再三,最后,一狠心,含淚把餅揣進懷里,立刻就要去醫院。
我哥哥那時才五歲,有點小聰明,他嚷嚷著也要跟去看爺爺。想著我爺爺也掛念這個孫子,父親就領著我哥哥去了。怕守著饑餓的小孫子,當爺爺的吃不下獨食,到了醫院門口,父親就讓我哥哥自己先在大門口等著,他想等到我爺爺吃完餅子再把我哥領進病房。
我哥哥非常機靈,他悄悄跟在父親身后,三拐兩拐就跟到病房。我爺爺剛把餅子接到手,我哥叫了一聲“爺爺”就歡天喜地地撲了過去,爺爺趕忙分給我哥一塊餅。我父親一個勁兒地埋怨我哥:“不聽話,誰讓你進來的!”哥哥依偎在爺爺懷里,吃得香甜,頭都不抬。這個小餅的美味讓我哥贊嘆了半個多世紀。
后來,我父母隨廠搬遷,離爺爺、奶奶家遠了,回老家探親就成了家里的頭等大事。回老家探親,糧食是最好的禮物。
大概是1970年的事吧,父親帶著我和妹妹回老家送糧食。那是我和妹妹頭一次回老家,可能跟坐的汽車有關系,去的時候我和妹妹都很暈車,一路上吐得天昏地暗,下了車就軟成一灘稀泥。天色已晚,去爺爺、奶奶家還有很長一段鄉間小路要走,父親就倒替著挪動我和妹妹,還有那一袋面。先把面往前拎幾十步,拐回頭再把妹妹抱到面袋跟前,回頭再來背我,就這樣幾十步,幾十步一點點往家挪……在老家那幾天,父親胳膊酸得端不住碗。
探親歸來,也是傍晚,回來,我和妹妹倒不暈車了,可是下了車后回家的路上,下起了瓢潑大雨,半路上沒個躲雨的地方,父親就讓我和妹妹一人扯著他的一個衣角,他把空面粉袋頂在我們頭上,老鷹護小鷹一般攬著我們往家跑,回到家,父親已經淋成了落湯雞。
多年以后,回憶往事,妹妹還覺得挺幸運似的跟父親說:“多虧您手中還有面袋子,要不我和哥哥可就淋慘了!”母親笑著接茬:“那時候不是家里窮嗎?讓你爹把空面袋拿回來,下次送面還得用。”大姐總是說母親太無私,大姐說:“那時候咱家都吃不飽,咱媽硬是從牙縫里省下糧食送回老家。”母親總是大度地說:“孝順父母天經地義。”
百善孝為先,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吃,在物資豐富的今天,這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訓似乎已經銷聲匿跡。“唯我獨尊”已經成為當今獨生子女的通病,當人們開始為家中獨生子女的自私感到焦慮時,我卻非常欣慰地發現我兒子從小就很懂事,吃東西總是習慣性地先讓讓大人。父母的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禮讓三先,我從來沒刻意教育過兒子應該怎樣做,就像我父母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們一樣,我們姊妹六人個個都很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