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封
春色醉眼,秋色醉心,紅葉寄相思,片片楓葉情,人們都懷著不同的心境在紅葉上尋找象征,尋找寄托。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 ”
蜂巢是六角形,雪花是六角形,霜花也是六角形的嗎?今年農歷九月初六日(陽歷10月23日)是霜降節氣,不妨看一看霜花的形狀。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周語》曰:駟見而隕霜。 ”古籍《二十四節氣解》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自此,冷空氣頻繁,北方地區地面上散熱多,夜里溫度降至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由圓潤的露珠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呈六角形的疏松的白色霜花。古人以為霜是從天而降,所以就把初霜時的節氣取名“霜降”。氣象學上,管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此時菊花盛開,也叫菊花霜,管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叫晚霜或終霜。宋代詩人蘇軾望霜感嘆:“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天冷霜降,霜在古代是殺伐的象征。《春秋感精符》記載:“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古人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在霜降之月操練戰陣,進行圍獵。自漢代,季秋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沿襲成為慣例。賈思勰《齊民要術》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
古代很重視旗鼓的作用,霜降舉行祭旗纛(dao纛,古代軍隊里的大旗)儀式。《周禮》記述,統管全國軍事的大司馬凡是出師之時,都要祭祀旗纛,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唐代以來,各朝都有旗纛之祭,各地建有旗纛廟,春季在驚蟄日祭祀,秋季在霜降日祭祀。明代每年仲秋在旗纛廟、霜降日在教場、歲末在承天門外祭祀。清代霜降日五更時鳴炮致祭,武將主祭,在演武廳迎接巡視的皇帝。祭祀完畢,將士們全副武裝齊集教場,展示武器,唱著軍歌整隊而歸,或者繞街游行。
農歷二十四節氣,節節是文化,個個有故事。霜降降霜,民間傳說月宮吳剛的妹妹吳潔,又名青女,是掌管霜雪的女神。這年九月十四日,青女下凡來到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撫七弦琴,清音徐出,霜粉雪花隨著琴曲飄灑在大地上,霜凍雪封,掩埋掉世間的一切不潔。由是,青女的形象寒色逼人,因而許多文人怪罪是青女將草木搖落。寒山說“屢見枯楊荑,常遭青女殺”。姚鼐說“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黃花未吐枝”,菊花沒有開放是青女的錯。納蘭性德說“霜訊下銀塘,并作新涼,奈他青女忒輕狂”。李商隱不抱怨,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青女和嫦娥都不怕冷,跑到月宮里去比容顏了。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 ”是說豺開始大量捕獲獵物,然后將野獸先陳列出來,似祭拜一番再食用;秋盡百草枯,萬物生長速度減慢,而且水分少,常綠植物的葉子轉為枯黃后掉落;蟄蟲全都藏身洞中不吃不動,垂下頭來靜靜地進入冬眠狀態中。《七十二候歌》道:“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獸班時意;草木皆黃落葉天,蟄蟲咸伏迎寒氣。 ”在古人看來,若豺狼沒有將獵物陳列祭天,則意味著國內武士沒有作為;若草木沒有枯黃凋零,則說明天地間陽氣失衡;若蟄蟲沒有進洞休眠,則預示百姓可能要流離失所。“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霜降殺百草”是北方地區的秋景。霜是秋天最后的味道,這味道融合進紅葉里。黃櫨、楓樹、槭樹、櫟樹、櫸樹、鹽膚木、烏桕樹、秋紫白蠟、彩葉豆梨等樹木的葉子,被霜撫慰成金黃、鮮紅、粉紅、猩紅、桃紅……秋陽下燦若朝霞,艷如錦帛。《山海經》說黃帝殺了蚩尤后,兵器上染了血,變成了楓樹。楊萬里說:“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小楓樹是偷喝了“天酒”,自己喝高了,滿臉酡紅,掩身在一棵孤松后頭,可是那明艷的紅臉哪里遮掩得了?反而襯托出小楓樹別樣的紅來。此形容出神入化,美極、妙極、趣極,令人忍不住要笑出聲來。紅葉醉秋,難怪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都是因為“霜葉紅于二月花”呀。
春色醉眼,秋色醉心,紅葉寄相思,片片楓葉情,人們都懷著不同的心境在紅葉上尋找象征,尋找寄托。有溫馨的思念,有青春的風采,有火熱的愛情,有如荼的生命,有繽紛的事業,也有楓葉題詩——唐僖宗(一說唐宣宗)時,萬木飄零的一天傍晚,學士于佑在皇城宮墻外漫步,見御溝里有片片紅葉漂浮,他隨手從水里拾起一片紅葉,意外地發現紅葉上題著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于佑收起,也在一片楓葉上題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放入御溝水上,悵然離去。幾年后,“后宮放宮女三千,出宮遣嫁,宮女韓氏嫁于佑”。韓氏見于佑的畫笥里放著自己題寫的那片紅葉,也拿出她拾得的寫有題詩的那片紅葉,正是于佑所題,四目相對驚嘆喜極而泣,以為天配。霜天紅葉,是一張張永恒而美麗的情箋,寫滿天長地久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