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愛華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獨自一人呆坐窗前,記憶深處一天天堆積著的過往涌上心頭,尤其想起了大字不識一籮筐卻是那么心靈手巧的母親。有著孤苦伶仃童年的她,為了生存,倔強地學會了那么多令人艷羨的手藝,想來自己雖是不愛服輸,卻真是自愧不如。
娘做衣服是一把好手,多少年來我一直引以為傲。這是她十幾歲時沒有了摯愛的父母,繼而又失去了唯一的手足兄弟后,為了挑起生活的重擔,學會的第一個能活下去的技能。因體質(zhì)瘦弱,母親不曾參與隊里的勞動掙工分養(yǎng)家,“出道”后基本以給周圍眾鄉(xiāng)親做衣服支撐著一個大家庭。在那崇尚“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衣服破了,經(jīng)母親稍稍加工后,往往又是一件另一種意義上的時髦新衣,同樣招來很多人艷羨。
做布鞋,娘手藝也是了得。她納的鞋底針腳細密均勻,穿上特有樣,越穿越好看,好多鄰居拿我娘的鞋樣子當摹本,照著裁剪做出來,說來奇怪,好多人做的總沒有娘做的中看,我想這也是應(yīng)了那句“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吧?多少年以后工作了,我還是那么喜歡穿娘做的布鞋。現(xiàn)如今娘走了,有一雙娘做好后我僅穿了一次的布鞋,卻再也不舍得穿,一直珍藏著……
釘蓋簾笊籬、綁炊帚苕帚也是娘的絕活之一,尤其到了晚年,她對一些需要眼力的活已是力不從心,所以樂此不疲。娘釘?shù)纳w簾有模有樣,看著養(yǎng)眼用著舒坦,看到的人贊不絕口。去世前,母親不辭辛苦,做了一大摞的蓋簾、笊籬和一大堆的炊帚、苕帚,說:趁著我能做,給你們多做些,這些東西以后你們都不會做了,省得再花錢買……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即使買,也買不來娘的精湛手藝,更買不來娘疼孩子的殷殷舔犢情、拳拳慈母心!
母親做美食也很在行,自己腌制的咸菜、烙的酥油餅、包的大包子、燜透的小鯽魚等數(shù)不勝數(shù),每每看到這些,就想起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