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封
小滿,是入夏后的第二個農歷節氣。“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風吹麥浪綠漸黃,秀穗盈漿粒粒香。童稚株迎畦壟走,情思云聚嫗翁忙。”這首詩描述的是小滿時節的景象。
小滿,是入夏后的第二個農歷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歷書》亦說:“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此時,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日漸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相當于乳熟后期。雖然豐收在望,不過“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從小滿到芒種這段時間,小麥最怕遭遇干熱風和雷雨極端天氣,干熱風會導致小麥灌漿不足、籽粒干癟,嚴重減產。而江南地區正處“小滿動三車(水車、油車和絲車),忙得不知他”,水稻插秧澆水,油菜籽收打榨油,蠶婦繅絲晝夜操作。
小滿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在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陽光下開始枯死;麥子日趨成熟。說起來,“苦菜秀”可是有歷史了。《周書》有“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說“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薛仁貴與王寶釧》的故事里,說王寶釧在寒窯吃了18年苦菜。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醫學上叫它“敗醬草”,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久服有安心益氣,輕身、耐老、清熱、涼血和解毒功效。
新中國建立前的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生活艱辛,每年到四五月份往往青黃不接,“麥子黃梢,餓得蹬腳”,農民靠吃野菜度日,苦苦菜,帶苦嘗,雖逆口,勝空腸。當年紅軍長征途中,也曾以苦菜充饑,江西蘇區的歌謠唱:“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因此,苦菜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在農村,小滿習俗有“一看一吃”。一看是“麥秋至”的當口“看麥黃梢”。有道是:“麥梢黃,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小滿前后,出嫁的女兒不管年齡多大,只要娘(父)親健在,都要蒸饅頭、包子或油糕、綠豆糕、黃杏等作為禮品,攜女婿回娘家去“看麥梢黃”。在這個“麥梢黃,餓斷腸”的時日,女兒帶著禮品回娘家,一來告訴娘家人“放心,我家還有余糧”。二來當娘的借此也讓女兒、女婿和甥女們飽餐一頓,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繁重的三夏勞作。親人們歡聚一堂拉家常,其樂融融。屆時,當娘的做荷包蛋特意招待女婿,由此一些地方對丈母娘雅稱“雞蛋罐罐”。舊時農戶散養雞鴨,下了蛋放進瓦罐里儲存,喚作“雞蛋罐罐”。如果有人說誰的“雞蛋罐罐”打了,當是說此人的丈母娘歿了。
“看麥梢黃”習俗,起到了協調農村社會家庭各層關系的作用,它承載了莊稼人的淳樸民風、厚重親情和渴望豐收的虔誠,從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許多地方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看麥梢黃”戲劇、曲藝、歌舞、剪紙等文化藝術產品。比如一首《麥梢黃》歌詞唱道:“麥梢黃呀麥梢黃,布谷鳥咕咕催人把農時搶,閨女閨女來看爹娘,拿的水果甜喲麻花酥油香。套種花生玉米閨女幫爹娘,搖響耬鈴汗水往下淌,火辣辣的太陽下播撒希望,待到秋來糧滿倉。”
一吃是吃“碾轉兒”。吃碾轉過去在小麥產區很普遍,豫劇《包公辭朝》中有“四月小滿麥梢黃……割一捆新麥吃碾轉兒”唱詞。吃碾轉兒起始年代無從可考,但緣起肯定是因“四月天長,餓得發慌”,它是舊社會災荒年麥收前救命的“青黃相接”食物。不然,拿未完全成熟的小麥做碾轉兒會被罵為敗家子。“碾轉兒好吃真難做,一碗碾轉兒汗濕襟”。農民從地里割了將熟的麥穗,搓下麥粒,放進鍋里炒或蒸煮,脫皮,然后將陰干的青麥粒用石磨連磨三遍,從磨盤縫里擠出色澤青碧、柔軟細嫩、一二寸長的圓條條,便是碾轉兒。往碾轉兒里放些鹽、蔥花、姜蒜、青菜、辣椒等,或清炒或涼拌或燒湯,聞著縷縷麥香撲鼻,吃著筋道耐嚼爽口,不成想一道度饑荒飯食造就了難得的農家美味。如今,人們做碾轉兒吃是“嘗新”了。
二十四節氣里,許多節氣有對應,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小滿沒有對應的“大滿”。小滿,是一個充滿哲理的節氣。中國儒家傳統講究中庸之道,忌諱“太滿”“大滿”,認為“太滿”有違天道,“大滿”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凡事“小滿”就剛剛好。從而,古人在命名二十四節氣時只設“小滿”,不設“大滿”,用“芒種”代替了“大滿”。這不是疏忽,是智慧。小滿,是一年中最佳的季節;小滿,也是人生最佳的狀態。滿,不是太滿,滿而不損,滿而不盈,滿而不溢,恰得圓滿;盛,不是極盛,知足常樂,淡泊平和,小滿即安,是為大得。
小滿是接地氣的節氣,也是有人情味兒的節氣。肖復興在其美文《小滿》中說,小滿是初戀的象征,是人生的一個好節氣。今年四月初十日(陽歷5月21日)小滿,現代青年將此前一天的5月20日演繹為“我愛你”。男女青年們,祝福你們小滿愛情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