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華
一陣手機的鈴聲,來電者的名字是王金箱老師。“殿華,我又準備出本詩集,想請你作個序。”這出乎我的意料,歷歷往事涌上心頭。
認識王金箱主任,大約是在1971年。當時我在武城一中讀書,王金箱老師剛剛從曲阜師范大學畢業,分配到一中。由于他特別活躍,朝氣蓬勃,成為我們追隨的目標。王老師從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成長為教導主任,后又投筆從政,先后任縣委組織部干事,鄉黨委書記,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常務副縣長,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為武城縣的建設與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如今王老師早已退休。由于對詩歌與書法的共同愛好,我們成了莫逆之交。
王老師的詩內容豐富,讀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時時關注國家發展,謳歌新時代。如《初心頌》:“初心一顆為人民,篤信馬列主義真。血濺神州無反顧,軀消九域留忠魂。喜聞浩氣千秋頌,笑看清風萬古存。”《贊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神州前后兩重天。綠水青山美如畫,國強民富黎庶安。一帶一路架金橋,引領世界闖雄關。”
二是濃濃的家國情懷。王老師雖非武城人,可把畢生獻給了武城,在詩里總把武城當作家鄉來寫。如《國慶佳節的武城》:“國慶佳節看武城,滿街花香樹郁蔥。鋪面牌匾競爭輝,幢幢高樓指長空。人流如潮賞繁華,大車小輛排長龍。月上九霄燈煥彩,處處歌舞唱升平。”家在異地思故鄉,是詩人筆下共同的素材。王老師出生在河北定陶,在燕趙風情游吟里寫出了許多飽含深情的詩句。如《趙州橋》:“數度領略趙州橋,細聽介紹是今朝。中華大地橋萬座,十座勝跡橋中寶。千年文明橋文化,彰顯先人智高超。工匠精神壯山河,追夢路上競天驕。”
三是對壯美山河的贊美。王老師遍游祖國大好河山,寫下很多詩歌。游覽洛陽龍門石窟:“尊尊佛像立龍門,座座石窟彰古韻。清風拂柳碧洛水,華夏瑰寶龍之魂。”游覽伏牛山:“連綿起伏伏牛山,七溝八潭九條灣。飛瀑流泉遍幽谷,綠樹翠竹伴花鮮。鳥鳴蝶舞詩千首,層巒疊嶂畫萬卷。風清氣爽游樂地,歡聲笑語滿山澗。”
四是對美好生活的詠嘆。在王老師的人生閱歷中,他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奮斗走向成功,詩歌里充滿了正能量與幸福感。如《五月美》:“雨勤潤野綠,風暖梳麥黃。榴花紅似火,紫燕戲池塘。晨起春意濃,午間沐艷陽。大美五月天,創業好時光。”在《夏韻》里:“夏雷夏雨夏季風,夏云密布遮月星。夏潮夏熱潤萬物,夏花競艷蟬蛙鳴。最喜雨過天放晴,長空萬里架彩虹。”在《雜詠》里,王老師寫道:“烈日炎炎似火燒,閉門不出家中貓。翰墨洗塵敲小詩,心靜如水涼風飄。”從中不難看出王老師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贊美。
五是豐富的人生哲理。王老師閱歷豐富,洞悉了人生百態,對生活已大徹大悟。在他的詩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交友》:“友多力量大,樹多成森林。抱團人心暖,相伴解迷津。澆樹要澆根,交友交知心。”如《風險論》:“天高飛鴻雁,野闊駿馬歡。人有凌霄志,不怕擔風險。走過千條路,闖過萬道關。跨越風險境,光明在眼前。”在《人生雜感》中寫道:“不管彼岸多么遙遠/邁開雙腳就有希望/山重水復皆是勝景/柳暗花明無限風光。”這些形象的富于哲理的詩句,對讀者頗有裨益。
從王老師這本詩集中,我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一是把情感作為主線,用情感去推動詩歌的結構,用真情去感染讀者。王老師在《娘》這首詩里寫道:“睜開眼是娘的音容/閉上眼是娘的慈祥/歲月可以流逝/但減不去娘在我心中的分量。”于是吶喊:“行孝當在母健在/休在爾后留憾缺。”二是把握意象本質,用意象說話。如“雨勤潤野綠,風暖梳麥黃”中,一個“潤”字,一個“梳”字,把作者情感與意識注入詩中。三是講求余味,留下想象空間。一首好詩,往往不在于寫出了什么,而在于沒寫出的。換言之,就是話外之音,言外之意。王老師的《夏荷》:“魚翔淺底戀睡藕,蛙伏岸邊唱青蓮。葉滾翠珠詩千首,鴨戲荷塘畫萬卷。”就是余味很濃的好詩。
祝愿王金箱老師用筆墨的清泉,繼續澆灌詩歌創作之樹,常澆常青,結出更多更好的果實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