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君
沅水村和資陽村相距一公里,中間隔著一條東西流向的小河,河面寬約六米,河上有一座小木橋,名曰:探親橋。
沅水村在河的北岸,橋北河岸上原先有戶丁姓人家,女兒嫁到了河對岸的資陽村,女兒每次回娘家時,都要繞行二三公里路,從村西的大閘上通過。見女兒探親不方便,丁老漢便從山上砍伐一些木料,在河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的小木橋。木橋建好后,丁老漢的女兒再回娘家,直接從橋上通過,幾分鐘就到家了。兩村其他村民走親訪友,也都從木橋上通過。
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規(guī)劃后,村里建房整齊劃一、錯落有致,村民們住上了二層小樓,村中鋪上了水泥路,丁老漢夫妻倆也搬到了村里。
沅水村西通過大閘到資陽村西那段鄉(xiāng)村路也鋪成了水泥路,人們出行要么騎電動車、摩托車,甚至開著私家車,那座小木橋再也無人行走了。
一個冬季的早晨,丁老漢獨自一人來到自己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那兒的房子早已沒有了蹤影,成了一塊田地,地里種上了莊稼。
河水緩緩地流淌著,歲月的風霜雪雨早已把那座木橋變得“面目全非”,丁老漢望著小木橋,眼前仿佛看到女兒通過木橋來看望他和老伴的身影,耳邊是女兒爽朗的笑聲。
丁老漢不明白,如今交通便利了,女兒和外孫外孫女卻不經(jīng)常來看望他們了,不僅女兒這樣,兩村其他村民互相探望的也越來越少了。
丁老漢嘆息著,他多想再回到從前,吃著粗茶淡飯,卻擁有一份濃濃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