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云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衛運河一帶民間俗稱“五大五”。端午節流傳下來的風俗很多,比如:劃龍船、吃粽子、掛艾草、懸菖蒲、飲雄黃酒等,豐富多彩,氣氛熱烈,影響波及海外。
我國很早就有吃粽子、劃龍船的習俗。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殉國,附近百姓聞訊爭相劃船打撈。打撈無果后,人們就把粽子、飯團丟進江里喂食魚鮫,以免它們吞食屈原的尸體。此后,劃龍舟和吃粽子逐漸成了端午節盛行的習俗,影響越來越廣。五月在南方,天氣炎熱潮濕,草木叢生,是毒蟲活躍、疾病肆虐的月份,所以古人又稱五月為“毒月”。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截瘧的功效;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化濁的中藥,具有驅毒除瘟、殺蟲滅菌的作用。所以端午節飲雄黃酒、掛艾枝、懸菖蒲的習俗主要盛行于南方。地處北方的衛運河一帶每逢端午節家家門前也要插一束艾草,據說能逢兇化吉,這里面卻又有一段歷史淵源。
唐朝后期,朝政腐敗,官吏地主瘋狂盤剝百姓。公元873年至874年,連續兩年干旱,農田絕產,無數人餓死,但官府依舊橫征暴斂。官逼民反。山東菏澤人黃巢在家鄉率眾起義,號稱“沖天均平大將軍”。起義軍攻城池,殺貪官,官兵屢次圍剿都被挫敗,聲勢越來越大。有一年的端午節前夕,黃巢率領起義軍在冀魯一帶作戰,他發現近期有個奇怪現象:官兵潰逃,老百姓也跑得無影無蹤。黃巢覺得蹊蹺,在一次大戰前夕,他化裝到敵陣進行偵察,發現了一群逃難的老百姓,落在后面的是一位婦女,手里牽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背上背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正在倉皇逃奔。黃巢心中納悶,就問婦女為何逃離家園?婦女看了一眼黃巢,邊走邊氣喘吁吁地說:“兄弟是外鄉人吧?你沒聽官府說嗎,‘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大家這是‘走黃巢’,逃活命哩。”黃巢一聽,頓時明白這是官府欺騙民眾的詭計,妄圖切斷起義軍和老百姓的聯系。他又問婦女:“大嫂既是逃命,就該想法快走。為何背著大的、領著小的,落人后面?”婦女說:“我領的是親生子,背的是大伯哥的孤兒,萬一情況緊急時好讓他有力氣逃個活命。”黃巢聽了很受感動,他心生一計,攔住婦女說:“大嫂不要逃命了,我曾學過仙術,能逢兇化吉。”說完,他從路旁拽下幾根艾草,遞給婦女說:“告訴鄉親們不要逃難了,等起義軍經過你們村莊的時候,你們就在門前插一把艾草,準保平安無事!”說完,快速離去。婦女心想:我一人帶著兩個幼子逃命,縱然累不死,遇到歹人也是兇多吉少。看此人是個正人君子模樣,倒不如信他一回。于是,婦女回到村里,把這個消息悄悄地告訴了窮苦鄉親們。五月初五這一天,起義軍進入了村莊,對門前插有艾草的人家秋毫無犯,他們沖進沒插艾草的富豪大戶,沒收了他們的糧食財物,分給窮鄉親們。老百姓齊聲歡呼,不少人當場參加了起義隊伍。后來,為了紀念黃巢和那位賢惠、善良的婦女,在端午這一天,當地就有了門前插艾草的習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端午節習俗也在發生變化,吃粽子的人越來越多,北方多用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比較豐富。劃龍船現已成為一項體育活動,呈壯大趨勢。人們發現服用雄黃對身體有害,于是飲雄黃酒的習俗已經絕跡。近幾十年,隨著荒地絕跡,一些地區野生的艾草、菖蒲逐漸減少,所以掛艾枝、懸菖蒲等習俗日見淡化,但近幾年又出現艾草專業種植,端午節前上街售賣。節日掛艾草的又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