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彬
明清時期,德州城內有可供官員游覽和休息的地方——澄碧園,還有那些高官富戶建的私人花園,比如偶園、湄園、止園、杏園、羅浦園等,一般老百姓都是進不去的。一直到清末民初,德州城內外,也沒有一處可供老百姓游玩的公園。
一
1928年,德州城內的“永慶寺”被德縣縣政府改建成了公園,供百姓們游覽,可不足半年又將此處改成了省立第十二中學,即現在的“德州一中”。
要說最早的公園,應是1933年由當時駐德州的國民革命軍第74師、德縣縣政府和商會共同出資,在南營街北修建的“進德公園”,老百姓俗稱“游樂園”。它位于現自強路路東的中部,原南營街北的西半部,現九州商城的大部及迎賓路的一部分。
進德公園占地6.6畝。公園由方料石砌的花墻,坐東面西的公園大門兩旁豎兩根方石砌的方形門柱,在上方花欄式的橫木過橋上有“進德公園”四個大字。
上世紀60年代前,這里是一片濕地,它的北頭為德州市圖書館、東邊是個大海子、南部系南營街、西邊緊靠火車站的“南下沿街”,即現在的自強路。這條路在該公園的北頭處開始爬坡,該坡度大約30度,它一直爬到原“火神廟”止。
公園大門離馬路不足一米,公園門前的馬路東西均是海子,兩個海子由一個小石頭涵洞連接,故該公園的西墻就由海子替代了。因此,要進公園必須通過七孔橋,這座略高于水面、用石頭砌成的七孔石橋,長約18米、寬約2.5米,橋兩邊是由白色石頭雕刻的欄桿,在那個年代還是很壯觀的。走上七孔橋,映入眼簾的是碧水微波中的金魚和荷花,以及分列南北的兩座湖心島及島上的小涼亭。二
進了公園迎門是一座石頭堆積的、高約8米左右的“假山”,假山的石頭縫里有些小樹及稀稀疏疏的綠草,它的四周是高大的柳樹及簡陋的花池子。人們通過花壇間的小路,可沿著彎彎曲曲的石頭臺階,攀登到山頂上的涼亭里。站在由鐵皮蓋頂的六角圓頂的涼亭里,能觀看整個園子的風景。亭子中間放有圓形的石桌子和石凳子,人們還可以坐在此處下棋、打撲克,坐在涼亭周圍的木制圍欄上休息。
假山南面是一座磚砌的、高兩層、木架白鐵皮頂棚的劇院。該劇院原名曰“移風社”,占地面積達800平方米,內有1000張連椅座,是當時不小的一座禮堂。有時在里面演戲,據說也演過無聲電影,可那時候多數人是沒資格看的,故人們對其的記憶不清。
在假山東部的開闊地上,有一座青磚建的小樓,小樓的門外是整齊的花壇,在花壇的中間,有一塊上細下粗的四方錐形青石紀念碑,上面有當時德州駐軍的最高長官、七十四師的師長李漢章所書的“山河壯色”四個正楷大字,它立在整塊青石底座上很是氣魄。
假山以北不遠處有座兩層高的小樓名曰“景星樓”,可能是公園的辦公場所。德州城解放后,“景星樓”的樓下改成了“圖書館”和“閱覽室”,后來“景星樓”成了危樓,故人民政府將它拆除后,又在它的北面蓋起了一排前出廈的紅磚平房,系“德州市文化館”較早的所在地。
三
在該公園的南部有一個小型的動物園,約有100平方米。里面有幾只猴子,再就是兔子、羊和雞了。
小小的公園里,在山、路、橋,樓、亭、碑之間,點綴著綠蔭碧水,花草樹木,參差不齊,美不勝收。當時百姓們可以自由的進出公園游玩。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德州城后,他們將此公園霸占,就不對外開放了,中國人(漢奸除外)就進不去了。日本人將“移風社”改為“德光劇場”,在里面放電影。日本投降后,該公園內好多建筑物已經倒塌了,只剩下假山、石碑、七孔橋和禮堂了。
德州城解放后,1946年10月,市人民政府將“移風社”大禮堂改為人民電影院,那幾年一直在里面放電影,故此處仍是德州城的較繁華之地。
1953年前,德州市搬運工會在禮堂的東邊建了一座職工醫院,不僅給職工看病還給家屬看病。后來,德州市交通局將遺棄的老禮堂收購后,將它翻建成了“交通禮堂”,雖然它以開大會為主,但多數時間還是在里面放電影,故它還名曰“曙光影院”,雖然這時假山被鏟平了,但這里依然是德州城較繁華之地。
1985年迎賓路南擴。2005年1月28日,在原進德公園位置建設了“九州商城”,“曙光影院”因而關停。自此,進德公園徹底消失在了城市變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