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撰稿人 王德勝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是吉祥的日子。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有登高、秋游、佩插茱萸、祭祖、祈壽等習俗,更有“辭青”之意,與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一一
重陽習俗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秋紀》:“是月也,申嚴號令,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入學習吹。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農歷九月已經有秋收、休養、祭天、祭祖等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此后,在重陽節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宴飲、祈壽等內容。如今,重陽敬老,擺敬老宴、飲宴祈壽成為普遍的習俗。2012年,國家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在德州民間風俗里,重陽節這天,人們要身帶茱萸,登高飲酒。民國《德縣志》載:“始于費長房教桓景之說,厥后陶元亮菊園持醪,孟萬年龍山落帽傳為佳話。”這個典故記載于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將有災,你盡快去通知,令家人各做紅色香囊一個,內盛茱萸,纏在臂上,然后登高山,飲菊酒,此禍可除。桓景依言而行,全天平安。傍晚回家,發現家中雞犬牛羊全都暴死,他們果真躲過了災難。自此重陽登高、飲酒、插茱萸形成習俗。二二
德州地處平原地區,重陽節可以登高的地方并不多,在古人留下的詩句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最受歡迎的登高地有四處:一是德州南門外的玉皇閣,大體位于今解放大道與東風路交會處,是德州南門外的最高點。據記載,玉皇閣至少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以前。玉皇閣坐北朝南,與朝陽門(古城南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一座宗教廟宇與軍事設施相結合的建筑。因它采取了類似城墻的建筑模式,臺下又有類似城門的門洞供人們通行,故它貌似德州城的外城門,實際它是一個過街的閣樓。它高居南門外主干道上,是進出德州的門戶,與身后的城樓和角樓遙相呼應,平時值守瞭望,戰時聚兵御敵,和平時期就作為宗教道場,供人參拜。在這一天,玉皇閣還會進行一項很重要的民俗活動——“攢斗”。相傳九月初九是斗姥元君的生日,斗姥是北斗眾星之母,這一天,信士們把進貢的香束一層一層地擺在石質的斗座上,攢成粗壯的圓形香塔,層層疊疊,很是壯觀。香塔在凌晨時分點燃,迎接斗姥元君,歷晝夜,香氣達數里。道士誦經,信士們則祈求增福增壽,祛病免災。
其二是雁塔,又稱題名塔,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這年德州大修城池,就在東南角的城墻上建設了雁塔。乾隆《德州志·卷十一·古跡》記載:該塔共有三層,腹部像屋內墻壁,上嵌石板,鐫刻德州籍舉人、進士的姓名。康熙年間,田雯進行了重修,在墻壁上增加了兩塊石板。三三
其三是振河閣,與雁塔同期建設。清代以前,流經德州的運河并不是現在的河道,而是從城西南的豆腐巷村,拐向東北,向德州城靠近,流到聚秀門(大西門),然后北轉,順著城下的古驛道西側向北流去,到了城墻的西北角,又折向西北,形成了一個大大的“U”字形河道。明萬歷四十年(1612),德州知州孫森,在西城墻上聚秀門與廣川門的中間位置處,將該段城墻加寬5尺,加長30尺,城墻頂部呈“凸”字形平臺,在此平臺上建起了作為登高觀賞運河景致的振河閣。它磚木結構,兩層,方形,四周環廊,廊內木欄相繞。由閣內底層登木梯至頂層。憑欄遠眺運河,映入眼簾的是河面上長蛇陣般的漕糧船,號聲陣陣,白帆點點,向德州城駛來,近城處又折回北上,與驛道上人流相輝映。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風翰曾游歷德州,并在重陽節登上振河閣,留下一首《陵州九日振河閣登高》:“年年故園登高處,萬里天風醉海門。云駕螭龍掐白帝,潮驚風雨送黃昏。人懷漢代田橫島,山擬華峰玉女盆。回首那堪漂泊日,卻彈短鋏對吟尊。”
其四是位于董子書院里的董子讀書臺,在德州老城大西門外的運河東岸,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知州馬明瑞遷建,他還在小西門外建設了醇儒書院。每月在此舉行一次“崇仁會”,吸引了天下學子才人、騷人墨客源源不斷聚來,比試詩文才藝,交流感情。運河岸邊書聲瑯瑯,吟詠唱和,德州一度也成為世人向往的“燕齊都會”(李明誠《醇儒書院記》)。清人田致在《陵州四時詞》中唱道:“柳湖西畔御河隈,蘆荻蕭蕭兩岸苔。酒戶詞場多少客,登高齊上讀書臺。”
康熙年間,德州舉人田同之曾作詩《九月十日,柳湖閑步》:柳湖一帶曲麈黃,隔岸遙聞靜監香。竹杖芒鞋西郭外,殘茰冷菊小重陽。方山影落平林遠,鹿角云連鬲海長。勝事已隨流水去,那堪重問廣川鄉。由此可見,當時的德州已經種植茱萸和菊花用于重陽節了,而柳湖就在董子讀書臺的附近,此處的茱萸與菊花當為登董子讀書臺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