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2月,趙光水(中排左二)、李玉賢(后排左一)在長春與夏津藉戰友合影
趙光水講述在朝鮮的歲月
□本報記者 李玉友
今年10月15日,在德州工作的李其常,回老家夏津縣,到東李官屯鎮肖官屯村,看望84歲的老兵趙光水。趙光水滿面紅光,雖說有點耳背,但身體非常健康,見到老戰友的兒子,上前拉住李其常的手激動得不愿松開。李其常的父親李玉賢與趙光水是同一年的老兵,2004年11月病故,但兩個家庭的友誼卻傳承了下來。
1957年3月,19歲的趙光水從家鄉光榮入伍,20公里之外的新盛店鎮西李官屯村同樣19歲的李玉賢也同時入伍。二人都是高小畢業,很快成為知己。他們在夏津縣城訓練10天后,坐了幾天幾夜的火車,來到鴨綠江邊,稍作休整,隨部隊開到了朝鮮三八線附近的平康。他們成為志愿軍某部獨立營工程機械連上等兵。趙光水和幾位戰友攜帶發電機和電鋸,到森林為各單位伐木,李玉賢則被分到通信工程連,翻山越嶺,為部隊架設通信線路。他們住著自己修建的營房,吃的用的都是國內運過去的糧食和物資。當時的朝鮮,經過停戰后3年多的建設,恢復了部分廠礦、醫院和學校,城市和農村開始有了生機,但戰爭的創傷遠未愈合。趙光水說,當時他經常看到矗立在道路兩旁那些山坡上的烈士紀念碑,默默懷念著那些未曾謀面的戰友。道路兩旁還有不少炮彈坑,朝鮮人民吃著簡單的食物,住著簡陋的房子,但人們天天像過節似的,人人都特別高興。志愿軍和朝鮮人民及人民軍特別親。志愿軍當時的口號是“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誼”,幫助朝鮮人民進行各種勞動,當地群眾有什么需要,部隊就毫不猶豫地去做。朝鮮人民也給志愿軍送蔬菜、物品。每逢中、朝各種紀念節日,都要互相祝賀、開展聯歡活動。趙光水和李玉賢雖在一地,卻不是一樣的工作,天天從白忙到黑,根本沒有見面的機會。辛苦自不必說,危險卻時時擺在面前。有一次,趙光水連隊的司務長上山給牲口拔草,不幸踩到地雷犧牲。說起當時的抗美援朝戰爭,趙光水斬釘截鐵地說:“美國人怕咱們!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說的,美國人‘鋼多氣少’,我們‘鋼少氣多’。美國人已經給那場戰爭下了結論,認為那是一場他們永遠打不贏的戰爭。”
1958年3月,趙光水和李玉賢隨當年第一批撤軍的志愿軍部隊回國,駐扎到長春。這次兩位老鄉住到了一起,還是上下鋪。白天,他們一塊到處豎線竿、拉電線,一同去參加國防工程的施工,一塊吃,一塊住,親密無間。1960年,兩人同時轉業至大連化工廠工作。1961年,中央大幅壓縮城鎮人口,趙光水和李玉賢便一同離開大連化工廠,回到了原籍,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兩位戰友雖相距20公里,可有困難互幫互助,過年過節經常聯系走動,友誼日增。由于他們都有文化,且在部隊上積累了豐富的施工經驗,上世紀70年代,二人先后被國家錄用為正式職工。李玉賢參與夏津縣的有線廣播建設,由于技術過硬,被夏津縣廣播局選調擔任技術員,指導各公社建設廣播站和架設線路,部隊學到的技術有了用武之地。因工作表現突出,被作為特殊人才正式錄用。后被評聘為工程師,在公社廣播站站長任上退休。趙光水則因在農電建設中勤奮踏實肯干,被夏津縣電業局錄用,后退休安享晚年。
趙光水于2020年10月獲頒“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每次李其常前來登門看望他,總是詢問父親李玉賢在朝鮮的故事,雖趙光水能記下來的已經不多,但李其常聽得津津有味。他說:“老兵們出國援建朝鮮,為國爭了光,為中朝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后輩人不應該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