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軍
王鉉,生卒年不詳,大寧衛(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市)人,出生于詩書傳家的儒學世家。王鉉“天賦神采”,從小聰穎好學,過目成誦,“少以文稱”,譽滿鄉里。明成化二年(1466),王鉉高中科舉二甲第三名,賜“進士出身”。次年,他被任命為陵縣知縣。
當時的陵縣,“儒學圯壞”,許多書院因年久失修而毀壞,被迫停廢,教育設施十分落后。王鉉認為:書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出人才的關鍵之所。于是帶頭捐資并四處籌款,修葺那些瀕臨倒塌的書院,擴大書院的規模,親擬學規,鼓勵學子向學。其次,重開文廟,使其重新成為學子瞻仰孔圣人、崇尚儒學之重地。王鉉親赴德州敦請名儒來陵縣講學;他本人每月初一、十五赴書院為生員們答疑解惑;他還慷慨解囊,用于獎掖、扶持貧寒的讀書人。經過其不懈的努力,僅用半年時間,陵縣在教育上就有了起色:具備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生員已達到“十之有五”。
由于漕運原因,明初陵德之名互易。陵縣駐地政治地位弱化,加之明朝中期縣城附近地區河道涸塞,直接導致土曠民稀,全縣已不足3000戶。此時的城墻也大都曠廢,“難于修整”,所以陵縣一帶常遭匪患。歷任縣令“極力繕治,亦不能守”。為防患于未然,使黎民免遭涂炭,王鉉發動全境之民參加新城建設。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在老城里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城外護城河也一并被重新修葺浚通。新城比老城的城墻更高更牢固,防守功能更強。同時,他將民眾組織起來,進行軍事訓練,保衛家園。新城建成后使得陵縣“境內無虞,近百年不遇禍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王鉉是一個有良知的封建知識分子,始終遵循著儒家的民本思想,恪守孔子的“仁者愛人”“政者正也”“為政以德”“正其身”等主張。對待百姓,他認為必須施以仁政,“寬嚴適中,德刑并施”,絕不可任意濫刑。他辦案公正嚴明,疾惡如仇,為百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還時常告誡下屬對待百姓要寬仁,即使是犯事之人,能不用刑則不用刑。在他這一理念的影響下,當時的陵縣不但冤獄率降低,而且犯人的致殘致死率也大為降低。
王鉉洞悉社會弊端,關心民間疾苦。他發現陵縣當地盛行焚香禱詞的民俗,聚者百千人,迎神拜佛,形象妝飾怪誕,奢靡成風。他認為如此既勞民傷財也有礙社會風化。于是再三勸諭民眾迷途知返,對那些屢教不改者,則給予嚴厲處罰;他先后毀掉多處非法祠廟,將其屋宇改為義塾或名賢祠,沒收其田產充為義學之資。如此之舉既寬恤民力,使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同時也敦化了民風,對穩定社會秩序產生了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