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寬云
過去農村人常說一輩子有三件大事:紅事、白事、蓋房,其中蓋房最艱難。
為什么過去的農村蓋房艱難?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微薄。“雞腚眼子當銀行”,就是農村人掙個活泛錢的生動寫照。像蓋房這種大宗花銷,通常是掏空家底還得拉饑荒,所以必須靠長年累月地攢,不光攢錢,還要攢物,能不花錢的就不花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墊宅基極少有花錢雇人的,有的想請人幫忙又管不起飯,于是就靠著長工夫自己墊。有的宅基在深坑里,需要長年累月推車運土,有的甚至用筐背土墊平。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類似這樣的條件想蓋房,籌備10年以上也很常見。
上世紀60年代以前,農村基本上都是蓋土房,用磚很少,最值錢的是檁梁門窗。為了節省這項花銷,農村人歷來習慣在房前屋后種樹,“小時種上樹,大了有屋住。”“家有百棵樹,不愁吃穿住”。這是一種最為普遍的積攢方式。
蓋土房要用不少麥秸。麥秸能做牲口飼料,不能私自動用,但可以買或用干草換。那時候農村的大人和孩子經常拔草,曬干后賣給公社獸醫站。準備蓋房的會留存大量的干草,到時一斤換一斤。這種換法,生產隊和飼養員也樂意,因為牲畜更喜歡吃干草。這類情景正應了農村人常說的那句話:“貨換貨,兩頭樂。”
過去農村蓋房除了攢錢、攢物,還需要攢人緣。蓋座房子有好幾道環節,哪一環少了幾十人也轉不流暢。沒錢雇人,就靠眾人義務幫忙了。如果一家人經常實心實意地給別人幫忙,這時候就會換來很多人熱心地回報。
鄉情最純樸,大家同在一片天地里起早貪黑,遇到蓋房這種大事,都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大家幫忙墊宅基和蓋房,只需管飯就行,中午一頓大鍋菜就是盛宴。洇宅基和打夯基本上就是白幫忙,而且為了不耽誤下地干活,洇宅基通常選在早晨,事主事先招呼一聲,全村的青壯年男子就會挑著水桶,到附近的灣里或河里挑上水,一條長龍似的將水倒在新墊的地基上;打夯通常選在晚上,8人一組,輪番上陣,歇人不歇夯。這兩個環節,事主只需準備煙茶就行。煙通常是煙葉加煙紙,誰抽誰卷;茶通常是開水里放上幾顆烤煳的干棗,又香又甜,不忌冷熱,茶壺茶碗放在小方桌上,誰喝誰倒。
到了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蓋房還需要叫人幫忙。但畢竟生活水平提高了,洇宅基、打夯都開始管飯了,時間上自主選擇,也不再起早貪黑了。同期多數家庭常吃粗糧,但事主為了感激大家的熱心幫忙,寧肯節衣縮食也要把餅子、窩頭換成饅頭,每天晚上都有酒,菜肴也盡量搞得豐盛一點。這樣一來,幫忙的人就等于天天改善伙食了。
過去農村一家蓋房就像全村有了喜事。奠基、上梁又喝酒又放鞭炮,仿佛過節一般;“打夯號子”“上梁歌”,抑揚頓挫像唱戲,老人孩子都被引來看熱鬧。借這個場面,幫忙干活的人們往往會叫個號,排隊挑水的馬上一溜小跑,打夯的能把石夯拋起兩人高。越是在村里威望高的人,幫忙的人越多,大伙兒干得越起勁兒。這種火爆的場面會對一些人起到警示作用,尤其是那些自私、懶惰、冷漠、霸道的人,當他們請人幫忙時,大家就會聯合起來晾他的臺。這些人摔了跟頭慌了神,只好去找村干部說和求情。村干部指出他們的缺點,最后給一個補過的機會:請大伙兒吃頓筵席,酒好一點,菜別孬了,用行動表示道歉。這些人應允后,村干部再來說服大家點到為止、以和為貴,忙還是要幫的。于是,事主遠接高迎,殷切招待,大家不咎既往,和好如初。最終合力蓋成新房,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