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忠
慶云古稱無棣。隋開皇六年(586年)析陽信縣北境置無棣縣,因南臨無棣溝(今河北省鹽山縣境內),因此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隋開皇六年置縣,取縣南無棣溝為名。”縣城城址在今慶云縣常家鎮于家店村北,史稱“西無棣”。于家店無棣故城歷經隋、唐、五代、宋代前期、金泰和三年(1203年),除中間因戰亂曾遷治他處的時間外,先后為無棣縣治所530余年。
1265年,無棣縣被忽必烈占領,實行東西分治,西無棣縣(滄州無棣縣),即今慶云縣;東無棣縣(棣州無棣縣),即今無棣縣。西無棣從1265年至1373年,歷經108年。
明洪武初年,為避諱朱棣(朱元璋四子)名號,廢無棣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云縣,知縣楊思義移縣治于鬲津河(今漳衛新河)北岸慶云鄉址(今鹽山縣慶云鎮),草創城垣,因無棣舊有慶云鄉,慶云以此得名。
明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張彪重筑城墻,城墻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寬三丈,護城河深一丈。城開四門,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
明洪武六年,慶云建縣城時,同時建有慶云縣衙、慶云文廟和泰山行宮。泰山行宮與慶云縣衙、慶云文廟并稱慶云三大古跡。泰山行宮三面環水,一面鄰街,為道教群體建筑,為慶云古八景之一,稱“西山暮笛”。清代詩人崔旭有《西山暮笛》詩云:暮色蒼然至,西山望轉深。蕭條吹斷笛,縹緲有清音。遠客家千里,微風月半林。上方秋夜靜,更聽水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