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新蘭
我的老家在魯西北農村,每年的中秋節,家鄉散發著它獨特淳樸的鄉土氣息,牽絆著無數在外的游子歸心似箭。
中秋節這天大清早,婆婆就開始在小院的灶臺前生火、拉風箱、燒劈柴,大鐵鍋里“咕嘟、咕嘟”沸騰著紅燒排骨。待我們到家時,滿院里飄著醇美的肉香。最高興的是孩子們,一進院門就聞到大鍋里冒出來的排骨香味,還故意使勁用鼻子嗅幾下,然后在小院里相互追趕著滿地撒歡。小孩兒最愿意去的地方是奶奶家的雞窩,悄悄地蹲守在一旁,等待老母雞紅著臉走出來,驕傲地唱起“咯咯噠”離開后,迅速把帶著體溫的雞蛋小心翼翼地捧回屋,向大人們炫耀收獲。
收獲的季節,豐收不只在田野,老家的小院也碩果累累。院子門口迎賓墻連著一片葡萄架,吊著一串串純天然有機葡萄“巨峰綠”,儼然一道引人入勝的畫墻;院子當中一簇簇紅艷如火的指甲花,既是小院綠色植物的清新點綴,又是小姑娘染紅指甲的寶貝;院子周邊幾棵棗樹結滿紅紅的小棗,摘下來咬上一口,“嘎嘣”一聲脆,那鮮美的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小院西側又是另一番景色,一畦畦菜地長著絲瓜、茄子、秋葵、韭菜等,多種多樣,長勢分外喜人,一派郁郁蔥蔥的田園生活氣息。望著眼前的小菜園,內心的幸福指數飆升。新一茬韭菜又該割了,每次都要帶一些回城里包餃子。一根根翠綠細長的絲瓜蜿蜒著吊在瓜蔓上,嫩的絲瓜摘下來煸炒,老絲瓜把瓜皮剝開,里面是干凈的乳白色瓜瓤,這可是刷鍋洗碗的廚房好幫手。
孩子們嬉鬧玩耍,大人們張羅午餐,叮叮當當、蒸煮煎炸,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演繹著美妙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充滿農家氣息的美味佳肴樣樣俱全,一場中秋盛宴即將開始。中午,一家人推杯換盞,飯桌上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大鐵鍋里蒸出來的饅頭最好吃,用自家留的酵面頭和面,吃著特別筋道有嚼勁,蘸著紅燒排骨湯大快朵頤,唇齒留香。
午飯過后,孩子們又跑到院子里去摘果子。家庭主婦開始制作手工傳統工藝美食——芝麻糖火燒,這是家鄉人的中秋節特色面點習俗。醒發好的面揉完后切成面團,用搟面杖軋成圓餅,研成細末的紅糖作餡包起來,軋成火燒形狀,再拍上適量芝麻。拍芝麻這一步驟很關鍵,芝麻要拍滿整個火燒,必須提前沾點水,一層厚厚的芝麻就穩穩妥妥附著在火燒表層。平底鍋熱后,掌握好火候,很快就烙出兩面金黃的嘎渣兒。熟芝麻夾雜著焦糖,又香又甜的味道在小院里彌漫,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傍晚時分,是家鄉祭秋的時刻。在院子正中央放好桌子,擺上月餅、香蕉、芝麻糖火燒、蘋果、石榴等,還專門從地里拔來一捆豆秧,用來供奉月亮上的玉兔。放一掛鞭炮的習俗必不可少,預兆金秋的豐收。夜色漸濃,皎潔的月亮照亮了農家小院,仿佛給大地披上一層白色的輕紗。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品嘗美食,津津樂道著年景,其樂融融。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老人望著滿堂兒孫,享受著天倫之樂。清風明月,滿院飄香;人間團圓,盡在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