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春重
前年秋天回老家時,二哥說,咱們村里也通上天然氣了,并把我帶到東屋里的廚房間,打開剛安裝好的燃氣灶,頓時一團藍色的火焰呼呼燃起,像怒放著的一簇藍色繡球花。二哥還指了指墻上說,你看,這是政府出錢給安裝的燃氣壁掛爐,這個冬天取暖不用再燒“砟子”了。說這些時,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怎么能不高興呢,從祖祖輩輩用柴火做飯燒炕,到現在很多農村家家戶戶用上了天然氣,這是連做夢都不會想到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是靠柴草取火,“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到了近現代,甚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農村,主要的取火燃料也還是柴草。那個年代,我們魯西北平原地區土地鹽堿貧瘠,樹木難以成活,林木蓄積量很低,燒火取柴主要靠莊稼秸稈,而我們老家那個地方,大都是“春天一片白茫茫、夏天一片水汪汪”的鹽堿澇洼地,十年九歉收,既少糧又缺柴,既為吃犯愁又為柴操心。每到秋收季節,放學后或者假期里,撿拾柴火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家長看來,那可比做作業重要多了。記得小學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寒號鳥》,覺得挺有意思,回家給父母說起時,父母反而借題發揮,教育我們別和寒號鳥一樣不做越冬的準備,秋天來了就要多準備些柴草,免得冬天沒有柴火取暖做飯、受凍挨餓。秋收之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大柴堆,或堆在院里,或堆在街上,成為一道風景。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在外屋砌一個大鍋頭,和里屋的土炕相連,灶里的煙氣會通過土炕從屋頂的煙囪排出去。但有時煙囪堵了或風向不對,黑煙就會倒灌進屋里,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因此,一到燒火做飯的時候,大冬天屋門也常常是打開的。夏季做飯,最擔心的是遇上連陰天,連續幾天陰雨連綿,想找個干柴火都找不到。房子多的人家還可以,平時總會存放一些干柴在屋里,這個時候就派上用場了。沒屋子存放柴火的,實在沒辦法時,就只好到鄰居家借點柴火。
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有些家庭同時用上了煤爐子,平時主要用來燒水,冬天還可以用來取暖,做飯主要還是用燒柴火的大鍋。我們家早年開過茶館,盡管后來茶館不開了,但還是有用煤爐子的習慣,所以用煤爐子是比較早的。煤爐子燒的是用散煤做成的煤餅子,買了煤末子還要摻上點黏土和成泥,攤成煤餅子,很是麻煩。不過那時覺得家里有個煤爐子就很不錯了,燒開水方便了,冬天冷的時候,還可以隨時到爐子上烤烤手。
社會在發展,人們也在不斷探索著新的用火方式。到了上世紀60年代后期,一種用煤油做燃料的煤油爐應運而生。煤油爐由底座、燈芯盤和支架三部分組成,最下面的底座是一個鐵皮盒子,里面裝入煤油。盒子上面則是裝有十幾個引芯的燈芯盤,引芯類似于煤油燈的燈芯,不過要更粗更長一些,是用棉線做成的。引芯穿過燈芯盤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半部分放在油料盒里,上半部分是燃燒的燈頭。煤油爐的燈芯盤通過一個升降裝置調節引芯的上下高度。燈芯盤的上部是一個可以放置鍋或水壺的支架。這種煤油爐子比起煤炭爐子使用起來就方便了很多,用時就點著,不用時就關閉,省去了做煤餅子、封爐子等很多麻煩,而且還方便移動。不過也需要經常清潔一下燈芯,使用一段時間后要更換新的燈芯,保證燈芯容易吸油和燃燒充分。
煤油爐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平時燒個水、炒個菜都用它,免去了用柴草燒大鍋的麻煩和煤炭爐子上火慢的不便。記得我上高中時,平時住在學校,周一早上要趕10里路去上學,必須自己早早起來做飯。沒有煤油爐子時,起床后要先把封了一夜的煤爐子捅開,等火上來了才能做飯,有了煤油爐子,做早飯節約了很多時間。
若干年后,農村開始有了罐裝液化氣,煤油爐子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冬季取暖仍然使用煤炭爐子,只不過大部分家庭的煤炭爐子,換成了既可以燒水做飯,又可以連接暖氣片供暖的大爐子。
如今天然氣的使用,標志著農村徹底告別了用柴草取火的歷史,全面開啟了使用清潔能源的新時代。盡管我們很難忘記,故鄉晨光里、夕陽下那裊裊升騰的炊煙,和彌漫在空中的煙火氣味,但也更期盼這藍色的火焰越燒越旺,照亮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