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北風行》寫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古代的冬天相比現在更為嚴寒和漫長,古人是如何度過漫漫寒冬的呢?
??? 總的來說,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爐灶和火墻等。火塘也叫火炕,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唐代白居易寫的一首詩。短短的20個字,把冬天飛雪的夜晚與朋友圍爐對酒的情趣表現得活靈活現。唐朝人用銅制成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里邊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俗稱湯婆子,里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里。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到了明、清兩代,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 雖然如此,富貴與貧寒之家取暖的方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杜甫還有一句著名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有人解釋說,朱門酒肉臭是因為在那能凍死人的冬天,富人家里卻溫暖如春,就連酒肉也不能存放太久,所以臭了,而沒吃沒穿的窮人們只有凍死餓死的命運。
??? 古代的宮廷建筑師們,采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俗稱“火墻”。墻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為此,宮里專門設置了負責冬季供暖的惜薪司,明朝時,惜薪司的官員可以直達皇帝御前奏事,有著“近侍牌子”之稱。
???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寫過一首《冬日偶成》描繪皇宮里冬日的溫暖生活:“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取暖設施如此完備,他當然不覺得冷。只是苦了那些百姓們,雖然有火爐、火盆,但有沒有錢買炭,那則是另一說了。
□徐如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