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佩綸是張愛玲的祖父,晚清時的文壇紅人。最初在政府機關做文職工作,沒什么實權,主要工作就是給最高領導慈禧太后遞狀子,看誰不順眼就參一本,看什么事不順心就說上幾句,用詞極盡犀利、刻薄,不把心中的悶氣吐出來絕不罷休。
??? 在當時,干這種活是件很討巧的事,可以快速出名,張佩綸就很快成為人們的偶像,粉絲眾多。但他說話做事從不留情面,常常弄得慈禧都下不來臺,還得罪了一大撥同事,李鴻章就是其中之一。
??? 光緒八年,法國攻占越南河內,這是赤裸裸的侵略。朝廷分成兩個派別,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伙人主張妥協,走和平路線;以張佩綸為代表的一伙人主張抗擊,國土不可侵!為讓慈禧抗戰,張佩綸每天一個折子,言辭激切,甚至影射慈禧膽小怕事。萬分不爽的慈禧太后桌子一拍,決定抗戰——你張佩綸那么喜歡打仗,就不要做文官了,做武官吧,到福州主持海防去。
??? 做武官就做武官,張佩綸一口應承下來。為把新工作干好,毫無海防經驗的他決定向老員工請教。找誰呢?思來想去,他最終選擇了李鴻章——此人手握兵權,經驗老道,又有極高的威望,肯定有不少好建議。
??? 李鴻章見張佩綸來請教自己,心里早就笑了個半死,張佩綸不但得罪過他,二人的政治主張又南轅北轍,怎么可能說得到一起去呢?也罷,趁這個機會,好好地游說張佩綸,把對方拉到自己這一邊。
??? 這么一想,李鴻章待張佩綸就分外客氣,邀他參觀海軍,還大講特講敵人的優勢、自己的短處,直說得張佩綸心灰意冷,心里烈烈燃燒的火苗熄了一半:看來,這仗是沒法打了,李鴻章是對的,俺以前都錯了。
??? 被李鴻章成功洗腦后的張佩綸開始消極備戰,法國人開著艦艇,以“游歷”為名,駛入福州馬尾港,張佩綸居然無動于衷,根本不采取任何措施,直到人家架起大炮,他才慌了神,趕緊向李鴻章求助。李鴻章根本就不想打仗,自然百般推諉。從未打過仗的張佩綸為了保命,只能選擇臨陣脫逃。
??? 張佩綸的脫逃,讓福建水師損失9艘軍艦,官兵死傷700余人,造船廠被炸毀。他因此背上了“張跑跑”的罵名。
??? 嚷嚷著要打仗的是他,消極備戰的是他,臨陣脫逃的又是他,慈禧大怒,革了張佩綸的職,發配到察哈爾充軍。至此,張佩綸的職場之路徹底斷送,到死都沒能東山再起。
??? 我們敬佩張佩綸滿腔的愛國熱情,但同時也應看到,他確實犯了許多職場忌諱,太剛直太自傲,以至得罪了領導和同事。明明是文官,卻不知天高地厚硬要逞強,缺乏自知之明;向和自己政治主張不同的同事請教,更是大錯特錯。更讓人不能原諒的是,別人三句話一說,他就放棄了自己的立場,信念不堅定,像風吹兩邊倒的墻頭草,怎么可能把工作干好呢?如果他稍微懂得一點職場之道,或許,會為晚清風雨飄搖的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