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又稱為“元月”,夜又稱作“宵”,正月十五得名“元宵”便是源于此。
??? 每逢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會懸掛起花燈,一派異彩紛呈的景象。唐代詩人蘇味道有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描述了花燈焰火交相輝映、游人如潮繁華熱鬧的街市場景。南宋詞人辛棄疾有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說的也是元宵節花燈璀璨、煙花漫天的盛況。
??? 既有賞花燈,怎可缺了猜燈謎,元宵夜猜燈謎可說是由來已久的傳統了。自南宋時起,就有人把謎語寫在燈上供人猜度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相傳最早的一條燈謎是東漢文學家蔡邕所題,謎面為: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打一詞),謎底則是:絕妙好辭。
??? 元宵節,民間多以舞龍、舞獅來助興。傳說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其主要職責是行云布雨,舞龍的原意是祈年求雨,而獅子為百獸之尊,自古便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認為獅子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到后來舞龍、舞獅便成為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 我們知道七夕節號稱“中國情人節”,孰不知元宵節也堪稱浪漫。元宵節賞花燈給青年男女提供交友聯誼的機會,也是情人相會的好時機。歐陽修有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辛棄疾有詞:“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說的都是男女元宵夜相會時的浪漫場景,給元宵節蒙上了一層浪漫多情的色彩。
??? 說到元宵節,當然少不了吃元宵了。元宵是用糯米粉將白糖、芝麻、豆沙、棗泥等包成圓形,取其美滿團圓之意,餡則可素可葷、可甜可咸,做法可煮可炸、可蒸可炒,不一而足。宋人周必大有詩《元宵煮浮圓子》:“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說的是元宵飄在碗里,猶如出烏云的朗星、濁水中的明珠。
???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賞花燈、放焰火、猜燈謎、舞龍舞獅、吃元宵,合家團圓慶佳節,元宵活動具深意,皆是人們對美好年景的希望和祈盼。
□陳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