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懊ΨN”未到,田野一片金黃,又一個麥收時節到了。
??? 望著眼前一望無際待收的小麥,兒時在老家過麥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 我的老家在農村,俗話說“一麥頂三秋”,在我的記憶中,過麥是農村最忙的時候。那時生產隊集體種地,麥收時節天還未亮,生產隊長就早早地起來,敲響那口掛在樹中央老柳樹上的大鐘。
??? “咚咚咚……”清脆而悠長的鐘聲在寂靜的小村響起,顯得特別響亮。鐘聲就是命令。聽到鐘聲的人們急忙起床,草草地洗把臉,拿起頭天晚上磨好的鐮刀,紛紛走出家門,到老柳樹下集合。老隊長做了簡短的動員后,一行上百人便隨老隊長來到村西的麥田里,一場麥收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 那時割麥子的工具就是鐮刀,而割麥也是麥收中最累的活,一般由男勞力或青年婦女去干。參加割麥的男男女女走進地頭,望著豐收的小麥個個喜上心頭。他(她)們看好麥隴,彎下腰去,手中的鐮刀上下飛舞,一片片的小麥在他們腳下倒下。這時那些大嬸大媽們便一人一隴跟在割麥人的后邊,將割倒的小麥迅速捆好,然后有人用地排車將捆好的麥個運到麥場里。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只能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撿麥穗。
??? 小麥被運到場里,曬上兩天后就開始用石碌碌碾軋。軋場也算是個技術活,一頭黃牛拉一個石碌碌,一位老農手牽黃牛的長韁繩,由麥場的中心慢慢地向麥場的周圍反復地碾軋。小麥軋完后,有人用木杈將軋過的麥秸挑到一邊堆起來,然后將麥粒堆成堆,用木锨揚去麥糠,一大堆黃澄澄的麥粒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 大家看著金燦燦的麥粒,抓起一把,放到嘴里幾粒使勁地嚼一嚼,滿口的麥香沁人心脾,豐收的喜悅掛滿臉龐。老隊長立即囑咐將頭場麥子裝車送往糧所繳公糧,支援國家建設,這也叫送“愛國糧”。
??? 那時由于小麥全靠人工收割,一個麥要過半個月,趕上陰雨天麥粒發芽,還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 后來,農村落實了土地承包責任制,我家也分到了幾畝地。我雖然已經進城參加了工作,但每逢麥收,都要請幾天假回家幫助收麥。等收完小麥回到單位,只覺得腰酸背疼,渾身無力,就象生場大病一樣。
??? 改革開放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F在收割小麥已全部采用了聯合收割機,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鐮刀、碌碌、麥場已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工收麥也成了人們永遠的回憶。
□馬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