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麥飄香,我想起了昔年麥收。
??? 在鄉下,麥收叫“過麥”。農諺:“爭秋奪麥”,可見過麥既緊張又勞苦。
??? 昔年農村收麥,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割,二是拔。割,就是用鐮刀割麥子。黍麥揚花灌漿前,農人們已把鐮刀打磨得锃光瓦亮。“鐮刀彎彎,割麥嚯嚯。”嚯嚯,象聲詞,說的是刀快茬齊,一鐮下去,嘩啦- -麥稈倒下一片。
??? 割麥子,看似簡單,實則有技巧、真功夫。同樣彎腰割麥,速度有快有慢,麥茬有高有低,“離把頭”還常會削手砍足,“骨肉相殘”。這里面除個體手頭差別之外,還有一套浸淫功夫。右手握鐮,左手外(內)旋,彎刀一遞,從前向后,“嚓”地一聲,麥秸桿從根底部齊刷刷斷裂,一堆堆麥鋪子順著麥壟一個姿勢臥地,金黃色的麥垛似一個個鍍了金的“睡美人”。
??? 涼風拂來,抬頭揩汗,眺望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綿綿天際的大田,絢爛的晚霞,啾啁的鳥雀,雖累猶甜。麥鋪倒地之后,很快“繩捆索綁”運往麥場,曝曬二三個中晌,驢騾拉著碌碡一圈圈磙軋,老叟頭戴斗笠,手揚馬鞭,吆喝著陀螺般磙碾不停。打過了頭場,隔幾日再來二場。
??? 至于拔麥子,顧名思義,就是把麥秸連根帶梢一股腦兒拔下來。沒什么“道具”,一人兩手,一條毛巾搭脖頸擦汗,腰彎手掄,兩臂發力,“噌”地一下,一小鋪子麥秸綴著新鮮而略帶潮潤的泥土脫離了地畝,緊接著掄起麥鋪在左腳抑或地上摔打摔打,放成一堆,再彎腰去拔另一鋪……割麥子,基本上適應所有的麥田,但拔麥子僅僅適宜松軟的白沙地,另外,拔麥子還有一大好處,省下了秋種“滅茬”。
??? “爭秋奪麥”,一個“奪”字,使我想起了“虎口奪糧”。過麥的風險,其時并不亞于虎口搶食,老百姓過麥最怕亦最厭煩的就是陰雨天,一場大雨過后,“連日不開”,到手的麥子就會發芽長霉,莊稼人一季的心血就要功虧一簣。好在打過頭場之后,人就可以松口氣了。
??? 昔年農村過麥,麥籽秸稈皆收,就連麥楂根子也砸掉泥巴統統拉回家燒火,主要是貧窮所致。農人們過一次麥,無異于打一場戰爭,疲憊之狀可想而知。如今收割打軋播種全部實現了一體化,過麥過秋與平時種地一般無二,勞動強度遂有了天壤之別,我由衷為我們的父老鄉親感到欣慰。
□李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