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散文作家群像(之三十:韋清)
??? 生產隊時期,村里每年都要種幾十畝打瓜。盛夏打瓜成熟,各家按人口分,堆在屋里一堆,大人干活回家,摔破后用手挖著瓤子吃,瓤有黃紅白三色,其中白色居多,而黃瓤和紅瓤的最甜,既解渴又充饑,在物質困乏的時代,實在是至美之味。像我那樣的小孩,則隨時可以摔破一個解饞,個個吃得肚子像小氣蛤蟆,從臉到脖子胸膛都是黏糊糊的瓜汁。
??? 隊里種打瓜的意圖,除讓社員吃瓜,還要回收瓜籽,規定每多少斤打瓜交多少斤瓜籽。打瓜一棵秧要結3到5個瓜,每個3到5斤,因坐瓜時間不同,成熟期也有早有晚,所以隊里要分批摘瓜,分批分瓜。通常是分兩次集中摘瓜,其余的就不要了,找幾個老太太到地里揀個大的摔破,瓤子起沙的,她們就吃幾口,其余的只掏出瓜籽,擲于地下任其腐爛。那陣子,瓜地周圍飄蕩著粘稠的甜味,成群的鳥雀前來美餐,各色蝴蝶翩翩起舞,蜜蜂也來湊熱鬧,一片歡快景象。
??? 老太太們坐著馬扎干活,一人身邊一個籃子或鐵桶,用來盛瓜籽;她們干活磨磨蹭蹭,說說笑笑,邊吃邊干,一人一壟,并排行動,一片瓜地幾十畝,找一遍十天半月下去了,這邊沒找完,那邊的小瓜就長大成熟了,等這些人找了一遍,瓜地才能放風,社員可以到地里自由尋瓜。
??? 每每放風,大家聞風而來,嘻嘻哈哈,非常開心,似乎不在乎撿到多少瓜,而更在乎那種物為己有的心情,在凡物皆公有的年代,那樣的機會不多,大家在撿瓜的同時,釋放了長期被囚禁的情緒。那時社員雖每日參加勞動,但勞動成果的分配并不能做主,吃不飽是多數人的常態,人們的精神和肉體遭受雙重磨難,活得壓抑而沉重。生產隊放棄的瓜園,任由社員去撿拾遺落的瓜,稱之為放風,足見人們的心境!
??? 瓜園放風,我們這些小不點子信息最靈,因為我們專門瞅著,看那些老太太什么時候忙完,瞅著她們的進度,也向她們打探消息,然后相互傳播給大人和其他伙伴,讓大家莫失良機。放風前的這些準備,于我們是一件大事,內心有幾分新鮮和興奮。經過眾人的渲染,放風之前,多數人都知道了。然而何時放風,還是隊長發話,隊長不發話,社員不敢隨便進地。瓜在地里爛掉沒事,但社員隨便到地里去摘則不行。
??? 后來土地承包到戶,村民種植什么作物皆由自己決定,一時間瓜果梨桃谷子芝麻大豆高粱及各種蔬菜,應有盡有,人們被禁錮多年的自主種地自主收獲的愿望終于實現,不用再眼巴巴地等隊里的瓜園放風了,更不用等隊長發話了,“放風”一詞便隱去。
??? 然而時隔幾十年,筆者又一次經歷了瓜園放風。麥收后一個傍晚,與幾個鄰居去散步,穿過京滬高鐵的一個涵洞,意外發現一片西瓜地,瓜秧已連根拔斷,地里點種了玉米,但還有一些瓜在田壟間突兀地擺著,我們進去,始見多數已爛了。于是便尋找有沒有不爛的,找到后摔開,如瓜瓤新鮮,便饕餮一頓。接連去了幾次,發現幾乎每塊瓜地都有幾棵活著的瓜秧,水靈靈的秧子,周正的西瓜,花皮或青皮,悉被我們吞噬……
??? 走進廢棄的瓜園,更多地在于重溫當年瓜園放風的舊夢,宛如循著童年走過的路,再走一遍,企圖從中尋到異樣的感覺。
??? (魏保和 筆名韋清,教育工作者,散文、詩歌、雜文、教育隨筆等作品散見于 《山東文學》《星星》《詩刊》等報刊,出版教育隨筆集兩部《一位教師的心靈圖譜》《追逐夢想》,系中學高級教師,《山東教育報》記者,山東省作協會員,齊河縣作協副主席。 )
??? 作者用純熟的筆法、恰切的細節,津津有味地再現了童年的那段美好記憶。親近自然,總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意想不到的快樂。 ——高艷國(特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