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七七乞巧夜,長空如洗月如皎。卻嘆鵲橋何處有,千古淚痕凝秋葉。 ”七夕節來臨之際,手捧一杯綠茶,徜徉在雋永的唐詩宋詞里,品味這些傳誦千古的詩句,感受古代七夕節的浪漫,別有一番情趣。
???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或女兒節。其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 ”作為一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墨客以七夕為題,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
??? 唐代大詩人杜牧在 《秋夕》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一幅層層布景、情思靈動的人物畫面,表現了古代女子無限惆悵復雜的心情,讀來令人愁腸百結,感嘆不已。
???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他鄉七夕》用婉約憂傷的筆調把作者羈旅的鄉愁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而唐代詩人羅隱的《七夕》:“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詩中描繪了古人過七夕穿針乞巧的風俗習慣及期待相逢的情景。
??? 七夕,因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充滿了浪漫和溫情。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七夕情詩中的名篇,“比翼鳥”、“連理枝”成為歷代人們耳熟能詳、經久不衰的愛情名言。
???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代秦觀的這首《鵲橋仙》最為膾炙人口,超凡脫俗,被經久傳唱。
??? 情愛不老,七夕不老。在濃濃詩香中過七夕,我們心中又會多了一層對節俗所承載的文化的尊重和熱愛,讓人繾綣沉醉,情趣盎然。
???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