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名臣張之洞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人爭名,三不與無謂之人爭閑氣。 ”為此,他自號“無競居士”,晚年又自號“抱冰”,自甘淡泊,追求清靜超脫。
??? 這“三不爭”,凸顯的是一個人的超凡智慧,更是一個人的脫俗境界。世俗人境,紅塵萬丈,名利之爭,無所不在。因此,但凡名利匯聚之場、權焰炙手之地,往往都是荊棘叢、是非窩。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名逐利,名利不分家,求名,歸根結底還在一個“利”字。然而,“利”字旁邊一把刀,俗人往往見利忘義、見利忘害,故而如飛蛾撲火,豈止焦頭爛額,更可能身名俱喪。對此,明智達觀之士,往往望而卻步,退避三舍,甘于“讓賢”。他們讓出的是世俗看重之物——名利與權勢,得到的是自己看重之物——清靜、安然、自在、充實。
??? 古往今來,大凡有德行的人,都懂得退讓無爭。老子曰:“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孔子曰: “君子矜而不爭”“君子無所爭”。平常人境界不高,祛除名利之心,委實不易。然而只要能善自調適,給自己熾熱的名利之心及時潑點冷水降降溫,則不僅免卻多少罪愆,而且省卻多少煩惱!佛學大旨,亦要求蕓蕓眾生“看破、放下、隨緣”,并說,“唯此,方能得大自在,得大超脫”。拋卻世俗成見、偏見,此言確乎是一劑醒腦、清心的良藥,大有裨于生命快樂、人生幸福。
??? 無獨有偶,英國詩人、散文家瓦特·蘭德在《我和誰都不爭》一詩中寫道:“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詩中蘊涵的智慧與境界,與張之洞的“三不爭”有異曲同工之妙,難怪此詩被人們作為箴言珍愛和尊奉了。
□麥葉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