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箱同志,是我的家鄉武城縣的一位領導干部。他為人坦誠忠實、樸質無華。也許與他早年畢業于曲阜師院,打下了豐厚的學識功底有關,他工作之余,頗喜吟詠,抒懷言志,寄情于翰墨書卷,意長在山水之間。在半個世紀的工作經歷中,他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寫下了很多有價值、耐尋味的章句。比如“野人谷”:
登高俯視野人谷,峰險林深罩濃霧;野人是否在其間,只有山谷最清楚。
……
??? 這就不單單是寫景之作,而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寫出了作者面對祖國大好河山,所感悟到的一些獨有的感受。讀來頗能體味到一種哲理性的內蘊。再比如:
廬山勝景三疊泉,飛瀑直下落玉盤;劈開峭壁三節劍,剌破青天鍔未殘;步步美景惹人醉,千階上下樂登攀;天下奇觀未可數,不到此處終覺憾。
??? 如此這般,金箱同志不但以傳神的筆墨歌唱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而且寄寓了“賢達志士游廬山、好壞是非皆分明;往事如煙風浪靜,山水依舊人不同”的頗為深刻的思想感情,讀來發人深思、使人警醒!
??? 金箱同志早年是一位中學教師。任教于名著杏壇的武城一中,教出了很多棟梁之材。他也在教學生涯中養成了好讀書、廣讀書的習慣。在上世紀80年代初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時,調入政府機關。最后在縣人大主任這個職務上退休。無論為教為官,都能做到“從教重師表,為官能清廉;與友守誠信,為子講孝賢”。信奉“節操永保持,盡量多貢獻;傳家惟忠厚,身教重言傳”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他鐘情于書法藝術,依照“凡有樂事必記為詩”的慣例,情不自禁般寫下了“學書法有感”的四句古風:“盛世新知花爭艷,老來方覺學術淺;勤苦是舟渡學海,恒心為梯登書山”。這無比鮮明地體現了一位老知識分子為學不倦、永不知足、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刻苦自勵和虛懷若谷精神!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金箱同志的書法決不是為書而書,他是把書法作為詩歌創作的一部分,并且與表現身邊生活的巨大變化充分結合起來,寫下許多歌詠盛世、為家鄉巨大變化由衷欣喜的詩書作品。無論是家鄉美酒“古貝春”獲獎,還是“升平廣場”落成,乃至春雨冬雪、夫人生日……都成了他筆下的寶貴題材。 “德州精神”定稿之日,他欣喜之情溢于辭色,很快寫下一首長達29聯的四言詩。其中有不少精彩上口的好句字。而其中的“首倡厚德、人文之綱”一聯,可以說達到了警句水平。他還熱心公益活動,組織并且親身參加各種名目的書畫聯展,為之奔走鼓吹、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書法和詩歌創作,又成了他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的一部分,成了志趣、夢想和處世哲學的一種宣泄了!
??? 在他的談自身經歷的詩作中,有一首寫道“官場半世歷艱難,飽嘗酸甜苦辣咸;忠恕仁善奉為旨,贏來康寧度晚年。 ”而他恪守傳統文化的箴規,治家庭以忠厚傳家為職志、為人子則持孝道并身體力行,這表現在他的“清明”一詩中:“身在異鄉家少回,每逢清明思先人;囑托兄妹添墳土,多燒紙錢悼亡魂。……”這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忠忱孝子的內心世界!
??? 有人說,金箱同志的這種退休生活,歸根到底,是一種“玩”的生活。辛苦工作了一輩子了,退休了,不玩著享受晚年干什么?我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而寧可認為,這是一種境界。所謂“老有所為、樂天知命”,是這種境界的寫照。德州也好,武城也好,都是運河岸邊人文飆起、高峰迭出的地方。我曾經為家鄉擬過一則“文化名片”,文曰:“運河左岸、文風蔚然”……目前我們又處在一個新的盛世的建設高潮中,王金箱同志的《盛世抒懷》恰逢這個時候出版,是一樁可喜可賀的事情!
??? 王金箱同志一生中歷任要職,交游甚廣。但他仍然堅持、堅守著一種低調為人的方式。他寫道:“我珍惜來之不易的一切,我堅信低調不是平庸。我不羨慕張揚者的不可一世,我鄙視狂傲者的八面威風……”這非常有力地解釋了他能夠寫得出《盛世抒懷》、而且寫得這樣好的原因。因為那些詩作都是從他心里流出來的!是一種情之所至的自然流露!
??? 最后,我還得要說,他無疑是有條件請一位名流大家為他的詩文作序的,但他偏偏要請我這樣一個“名不出州門”的、他的老讀者來為此事,也許,這也便是他為人低調的一個例證吧!
□劉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