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養老,可謂方法多多。
??? 當然,在古時,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這是肯定的。對于多數人來說,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可以依靠的頂梁柱。養兒防老,仍是多數人的不二選擇。可若是娶了媳婦,忘了娘,那該怎辦?
??? 好辦,兒子忘本,還有國家當靠山呢!百善孝為先,特別對于提倡尊君孝親的朝廷來說,一個人孝順與否,與是否對朝廷忠心,是劃上等號的。所以,歷代都制定法律,嚴懲不孝子。對于不孝順的兒子,輕則刺字或斷手斷腳,重則斬首棄市。若是當官的不孝順父母,一旦曝光,烏紗帽不保是肯定的。也難怪,不管地位高低,都得把雙親當菩薩供著了。
??? 想要兒女們孝順,就得恩威并施。不孝者,嚴懲;孝順者,嘉獎。孝順的孩子有糖吃,歷代為了鼓勵當孝子,紛紛出臺了不少獎勵措施。挺特別的一條,就是家中如有老人需要贍養,后輩犯了罪又是獨子,此時為了讓老人能安享晚年,犯人便能得到緩刑的待遇。犯人可留在家中,生活與常人無異,直至老人去世,才去服刑。當然,若是老人夠長壽,最后這刑期多數也就不了了之了。可見,孝順有時也能成為避風港。
??? 若是對于孤身一人的老人,又該如何?從漢代開始,直至清朝,歷代都有專門供養孤寡老人的機構。如南宋時,朝廷設立“養濟院”,專門收留孤寡老人。當然,要想進朝廷的養老院,一是得沒有子女,或者子女早逝,無人養老;二來,經濟上也得是貧困戶。畢竟,僧多粥少,若是不設個門檻,只怕養老院都要擠爆了。
??? 這么看來,在古代,老人的處境也并不是那么悲觀。有兒子的,靠兒子;沒兒子的,靠政府,靠政策。有提倡孝道的朝廷當靠山,老人們的晚年也可以過得很滋潤。
□葉輕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