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拜天陪妻去做足療,足療師傅問我“狀元”的來歷,自覺有些學問的我一時語塞。回家后便立即查閱有關資料。孰料網上介紹的那么清楚,解釋了狀元、榜眼、探花等等的來歷。
??? 由此,順便找到一首關于“探花”的詩,卻讓我頗費了一番周折。詩曰: “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詫衣惹得牡丹香。 ”其余皆明白,只是詫衣的“詫”字如何解釋,尚不很清楚。于是查找《辭海》,未果;又查《辭源》,仍未果。只好求助一位同事,同事告訴我,說“詫”同“訑”,解釋為 “訑訑”,“滿足”之意,我感覺解釋不通。仍不甘心,繼續在網上查找。功夫不負,最終找出這首詩是唐翁承贊詩,最后一句的“詫衣惹得牡丹香”的“詫”字是“佇”字。豁然開朗。
??? 我本身不是做學問的,只不過有時有點不懂就問、尋根窮源的想法。在我看來,無論是做事還是做學問,都應該嚴謹再嚴謹、細致再細致,無論是網絡還是經典,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取的。于是想起了一位老領導的話,“種一輩子地也有不認識的谷,讀一輩子書也有不認識的字”。可見,做人應該謙虛,像總理那樣,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