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一寧
??? 我常覺得,微信朋友圈是近年來最偉大的社交發明。人人網和微博這些賬號,都太公開、太透明了,誰和誰互動頻繁,誰和誰成了好友,都一目了然,就像韋小寶同時被康熙帝和天地會關注了一樣,講什么都施展不開手腳。
??? 朋友圈的奇妙之處就在于,你需要從蛛絲馬跡的互動中,去猜想、挖掘、定義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每次新增一個聯系人,迅速地瀏覽一遍對方的朋友圈后,總能發出“原來他們倆也認識”的感慨,同時也得出“原來他還有這一面”的結論。是誰發明了“圈”這個精妙的說法,它既封閉又敏感,拒絕接納新成員,又時刻渴望被窺視。
??? 朋友圈最偉大的功能,就是分組,它的絕妙之處在于,你沒法判斷對方是公開還是分組,還是只有你一人可見。這個功能給了一些人活在平行時空的機會,給了收取不必要的艷羨的權利,也給了從日常生活中叛逃的可能。你能看到的,永遠只是一個分組里的內容,就像你輾轉聽說的,只有故事的一個版本。
??? 或許人都有一千張臉。所以她簡潔地回完“去睡覺了”之后,又放下自尊,蹲下身子,去撿另一個人的話頭,小心翼翼地問“你在干嘛”;他在“知乎”揮斥方遒洋洋灑灑一番論述后,又起身去茶水間泡一杯速溶咖啡,獨自打發又一個加班的夜晚。所以,每次我一不小心,闖進兩個圈子的交叉地帶,都會格外唏噓,因為沒有防備到陌生人的到來,所以那些親昵的、生硬的、掏心掏肺甚至套近乎的回復,都還沒來得及刪除。我置身于他們的互動間,像是參觀了一群人熟睡時的面容,既陌生,又脆弱。
??? 有時我也會懊惱地想,朋友圈里,壓根就沒有朋友啊。真正親密的人,總是即時性地跟你分享喜怒哀樂,做完美甲就興沖沖地問你好看嗎,打牌贏了60塊都要匯報,哪顧得上糾結,到底要為這張抓拍選用哪款濾鏡。就像逢年過節,你跟大部分人轉發老套的祝福短信,而跟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歡的人,卻不必假借節日的名頭問候,在你們毫無重點、絮絮叨叨的對話間,月亮落下去,太陽升起來了,這便是最具儀式感的“節日快樂”。
??? 真正的感情,從來不是靠點贊維持的,就像存在感,也不是靠刷屏累積的。只是我們和世界的關系太過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聲在手里,假裝永遠身處鬧市,永遠有人醉笑陪君三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