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一個動詞。
??? 春風拂柳,碧草如茵,百花爭艷,空氣中彌漫著草木的清香,暖陽下萬物復蘇,透發出生機與活力。人們脫掉厚厚的冬裝,擁抱春天,精神抖擻地運動起來。而對于讀書,也應該“動”起來才好。經歷了大半個冬季的書房閉讀、暖床夜讀后,人們不妨邁出家門,行走春天,體驗一下開放式閱讀的樂趣。
??? 春日,或爬山踏青,或鄉野漫步,或公園休閑,人們享受著綠色盎然的春意。但是,手里不要忘記攬上一本書。游玩間隙,坐石巖、靠大樹、躺長椅,打開書本,慢慢地翻閱,怡然自得。唐代詩人劉昚虛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春日讀書的美圖:“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這種親近自然的閱讀環境,比起“圍爐向火好勤讀”,“紅袖添香夜讀書”來,不知要悠然愜意多少倍。
??? 春日讀書,總與“發困”、“懶洋洋”這類詞語相聯。因此,思想深邃的理論書籍,充滿太多矛盾和沖突的小說,是不適宜閱讀的。而一些抒情的詩歌,散淡的隨筆或閑適的散文,卻給人一份春天的溫馨。沐浴著柔和的春陽,享受著拂面的春風,聆聽著婉轉的鳥鳴,閱讀便進入了一個消遣休閑的狀態。品讀著書中那些質樸平和的文字,猶如喝一口山泉,不膩,卻甘甜了唇舌、清涼了心田。
??? 手攬一卷書,行走在春天的美景里,俯仰之間便會覺得天地無垠,人生遼闊。于是,翻開書,任由思緒飄飛在字里行間,清爽之氣自然流露,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有境,境由心生,環境、書境、心境交替變換,如輕舟漂溪,悠然見山;如游走山間,峰回路轉……
??? 攬書踏青游興濃,不負春日好時光。春風掠過,淡淡的書香裹挾著清新雋永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會在心中蕩起微微的漣漪,有所觸動,有所領悟。
??? □張春波